无障碍 长辈版 加入收藏

2023年第一季度“蚌山好人” 马同保:九旬老人坚守武术精神 不忘师恩弘扬传统文化

来源:蚌山区文明办阅读:发布时间:2023-08-09 13:44字体【  分享:

马同保,男,1928年生,祖籍山东,蚌山区黄庄街道朝阳社区居民。踢、打、擒、拿,一个个动作坚定有力,“鑫民杯”蚌埠第十二届传统武术精英大赛的表演场上,习武声此起彼伏,十八般武艺轮番亮相。而这场“武林大战”中最亮眼的明星则是95岁的马同保。8岁开始习武,18岁跟随师傅来到蚌埠尊师重道,将师傅视为父亲,在师傅晚年卧床时不离不弃,贴身照顾他将师门看作自己习武的归属,几十年来一直免费传授武艺,将袁家拳的技法、武德传承开来他对晚辈爱护有加,宽严相济,帮助了几代人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武世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武术早已融入马同保的生命中,为了实现传承之梦、发扬之梦,他的一生都在为武术努力奔走,倾力传承。

铭记师恩 传承武术精神

至今已传至第七代的关东拳,曾是由袁家伍、李景乐、沙丰田三人从山东曹县引入到蚌埠,之后以蚌埠为根据地向周围传播。

1936年,8岁的马同保在山东追随关东拳第二代传人张开银学习关东拳,受到家乡武术之风的熏陶,马同保深深爱上关东拳。1946年,马同保随师傅来到蚌埠,成为淮河码头的搬运工。

从那时开始,马同保白天在码头当工人,晚上就开始和一些武术爱好者切磋技艺并传授武术。渐渐的,他就把弘扬中华传统武术视作自己的责任,习武至今80多年从未间断,马同保还曾在1953年获得原阜阳专区武术比赛拳术类第二名,退休后的他还曾被授予两次“武林老寿星奖”。

“俺老师张开银,我是他大徒弟马同保,我给大家表演一段……”不论在哪种场合,每次只要登台亮相或是录制视频,马同保都要恭恭敬敬地报上老师的名号,双手作揖,以示对恩师的尊重。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师傅张开银生前对马同保说的话,一字一句他都记在心里,师傅教他练的拳,一招一式他都练到毫厘不差。平时,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马同保都要先给师傅送去,逢年过节,他更是带着妻儿一起去给师傅拜年。

张开银晚年身体变差卧床不起时,马同保毫无怨言在床前贴身照顾师傅,直到张开银去世。现在他依然铭记师恩,“师傅是对我有恩的人,不能忘恩。”

年轻时,马同保的工作很繁重,收入微薄,家庭人口多、负担重,但即便这样他也从没想过靠武术挣钱。随着跟他习武的人数增多,很多人建议他适当收一些学费,可都被他回绝了。“大家愿意学,认可我,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和鼓励。都是一起打拳的,就是强身健体,学好了更好地去生活、学习。”马同保说。

师傅去世后,马同保的使命感更加强烈了,他想要把师傅的遗志传承下去,要把中国的武术文化弘扬开来,继承传统。

以武教学 以德育人

多年来,马同保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武术人才,曾带领弟子多次参加省内外及全国性的武术比赛。作为徒孙辈的周新,曾代表安徽省武术协会赴泰国交流,获得过2018年全国武术运动大会金奖。马同保徒弟辈的张学涛开办了雪涛武学社,马同保退休后每个周末的下午都义务到武学社传授拳法。雪涛武学社多次赴韩国、中国香港进行武术交流,也曾代表安徽省武术协会赴天津参加2015年全国武术大会,并获得拳术类比赛金奖。

每到周末,马同保都会一个人乘公交车从居住地马村赶到位于黄庄的武学社,认真地教人打拳。总有一批年轻人从各地如约而至,虽然年龄不同、身份不同,他们却有着同一个目标:跟着师傅打好关东拳。

“武德第一,武术第二;健身第一,奖牌第二;防身第一,竞技第二。”马同保说,自己是个粗人,嘴笨,这些话都是师傅教的,他也觉得师傅说得对,就是这么个道理。他不仅要把武艺传下去,更想把武德传给后代,这才算这辈子功夫没白练。

武学社里有很多几岁、十几岁的孩子来练拳,每次看到马同保,孩子们都会亲昵地同他打招呼,“老太,您好。”“太师傅、您来了。”……练习拳法招式时,马同保对孩子们很严厉,他说习武就是要吃苦头,一招一式都要要拿捏到位才能练出真功夫,有的孩子偷一点点懒,他都会把姿势纠正过来。但平时,他对孩子们总是充满慈爱。不久前,一名小学员打拳时鞋带突然开了,马同保看到了,情不自禁跪到地上给孩子系鞋带,还一边叮嘱小朋友:“乖乖,要当心,绊倒了就伤着了。”

他总说自己和这些小孩子们在一起,很开心,看到他们取得成绩,拿到奖牌,比他自己拿都激动。“我要把毕生所学都教给他们,中华武术只有一代传一代,才会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马同保带出来的部分弟子十分优秀。在刚刚结束的“鑫民杯”第十二届蚌埠传统武术精英大赛中,雪涛武学社斩获72个金奖,20个银奖,9个铜奖,还获得先进集体奖项。

马同保说,“只要孩子们愿意跟我学,我就要一直教下去,把中国武术文化传下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