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问题——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

发布时间:2025-06-19 17:28 来源: 蚌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问题——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通过科学的预防治疗,可以有效减少结核病的发病人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什么是潜伏感染,以及如何应对它!

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是指机体内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但没有发生临床结核病症状和体征,在临床细菌学和影像学方面也没有活动性结核病的证据。

一、如何发现潜伏感染?

活动性肺结核密切接触者、老年人、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长期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等免疫力较弱者、儿童、青少年等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者感染风险较高,建议主动筛查。常用的检测方法:①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②重组结核分枝杆菌融合蛋白(EC)皮肤试验(C-TST);③γ干扰素释放试验。经这三种方式筛查,提示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需进一步做影像学检查(如胸片、胸部CT)、痰液检查等排除活动性结核病后,诊断为结核潜伏感染。

二、结核潜伏感染者需要治疗吗?

结核潜伏感染者中5%~10%会发展为结核病患者,多发生在感染后半年到两年内。预防性治疗,可以将体内已感染却尚未发病的结核分枝杆菌遏制在萌芽状态。既能切实避免个人发展为结核病患者,又能大幅降低结核的传播风险。

建议以下人群进行预防性治疗:

1.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学生等新近结核潜伏感染者。

2.与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5岁以下儿童结核潜伏感染者。

3.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中的结核潜伏感染者,或感染检测未检出阳性而临床医生认为确有必要进行预防性治疗的个体。

4.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的结核潜伏感染人群:需使用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长期透析治疗、准备做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者、矽肺患者以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三、预防性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结核病预防性治疗的周期较短,一般为3至9个月。常用药物包括: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利福喷丁(RPT)和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等。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同时应开展治疗期间的服药管理和不良反应监测,确保规范用药、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未开展预防性治疗的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应在首次筛查后3月末、6月末、12月末各进行一次胸部X光片检查,监测是否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

潜伏感染不可怕,预防治疗是关键!早筛查、早干预,共筑无“核”社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