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山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发布时间:2024-01-27 09:29 来源: 蚌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 是实施“十四五 ”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 宏观经济形势,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 持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区委各项决策部署, 紧紧围绕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目标,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破解

发展难题,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 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3%,城镇、农村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7.2%、7.1%。受经济发展环境影响,全 年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城镇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增速 3 项指标可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 4 项指标完成情况距离年初目标任务还有一定差距。但全区上下 紧紧围绕“一产突破、二产壮大、三产重振 ”发展战略,着力 推进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各项中心工作,地区生 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持续提升,固定资产投资、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降幅逐渐收窄,经济发展已呈现回暖态势。

一、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主导产业优化升级

近郊农业加快推进。坚守粮食安全红线,粮食种植面积达 5.77 万亩,粮食总产量超 3 万吨,增长 18.9%。持续完善乡村 水利基础设施,获评安徽省第一批水资源规范化体系建设示范 县(区)。扎实推进农业 两强一增 ”工程,主要农作物机械 化率达 97.97%;积极促进农民增收,新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2 个。福淋乳业成功申报省级“皖美农品 ”“企业品牌 ”。工业 经济换挡提速。聚焦健康医疗、 电子信息、新型显示、智能制 造等主导产业发展,上海十院肠菌移植产业基地、罗瑞医疗、

盛祥电子等 8 个工业项目开工建设,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长

330%、全市第一。积极引导企业实施“零增地 ”技改扩能增效, 天成科技年产 3000 吨高阻隔多层复合包装项目开工建设,富创 通年产 50 万套智慧会议平板主控板卡技改项目完工投用,全区 技改投资增长 41.4%、全市第一。新增规上工业企业 10 家,是  5 年以来新增规上企业数最多一年。商贸服务业稳步发展。 商贸中心地位持续巩固,新增限上商贸企业 45 家,二马路商业

广场、汇金商业广场二期即将竣工,华夏第一街区获评省级特


色美食体验街区,阿财老铺特色美食街区入选全省百佳皖美消 费新场景。电商产业快速发展,实现网络销售额超 60 亿元,同 比增长 21.8%,占比全市第一。紧抓上半年文化旅游发展机遇, 圆满完成文化旅游美食季、龙虾啤酒嗨玩节、龙湖音乐节等全 市文旅活动服务保障任务,全区旅游收入约 1.1 亿元 同比增

 341%。

(二)项目支撑持续夯实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顶格推进项目招引,区委、区政府主 要领导带队外出招商 35 次。设立 7 支重点招商工作专班,紧盯 宁波、上海、深圳等重点区域,打造 3 “精准+专业 ”招商队 伍。创新基金招商模式,组建产业引导基金 3 支,总规模 22 亿元。引进引进中科极光、华菱新能源半固态电池、派讯智能 等亿元以上项目 55 个,协议总投资超 100 亿元,重点在谈项目 19 个,计划总投资 110 亿元。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完善重点项 目推进机制,出台《蚌山区 2023 年重点项目调度管理办法》, 创新实施重点项目 红、黄、绿 牌考核管理,进一步压实项目 工作职责。新开工二实小滨湖校区、富创通产业园等重点项目 27 个,蚌山区奥林商业广场项目、高端特种合金粉末项目二期  14 个项目实现竣工投产。要素保障不断完善。完成土地组 卷报批 34.76 亩, 出让土地 521.85 亩,划拨土地 271.15 亩。 强化“亩均论英雄 ”结果运用,清理收回低效工业用地 70 余亩, 盘活闲置厂房 4.8 万平方米。蚌山东方都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 蚌山区 2023 年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及雨污分流提升改造项目等

项目累计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 8096 万元。新増发行专项债


项目 3 个,拟发行债券资金 3.1 亿元。

(三)改革创新亮点纷呈

创新活力不断迸发。积极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拥有科 技型中小企业 108 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 101 家。新增省级专 精特新企业 6 家,市级数字化车间 3 个,海勤科技通过国家级 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认证。新增授权发明专利 63 件,有效 发明专利 818 件。开放合作务实有效。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发展,积极推进蚌鄞合作,两地主要领导多次开展合作交流活 动, 围绕教育、人社、医疗等领域,先后签订专项合作协议 6 个。平乳业成功入选蚌甬两地农品互销主要产品。累计签约引 进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蚌埠产业化基地、医用探伤设备 研发生产等长三角区域项目 16 个,总投资约 24 亿元。重点改 革加快推进。完善招标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制定出台《区招标 管理工作实施办法》,规范限额以上政府投资项目招标流程, 完成招标项目 22 个,总投资 18.5 亿元。加快推进省级开发区 创建工作,获得省、市相关领导高度认可,省发改委会同省直 相关厅局完成对我区现场踏勘工作,相关申报资料已报送省发

改委审批,省级开发区创建正式进入“快车道 ”。

(四)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持续提升老城居住环境,投入资金 1.2 亿元,实施龙湖香 都、光彩家园等 8 个老旧小区改造。聚焦停车难问题,全年新 增停车泊位 7203 个,完成率达 107.5%,其中公共停车泊位 1368 个,完成率达 171%。不断畅通城区路网,奋勇街北段等 12 

道路完成改造,凤阳西路(升平街-中山街段)正式实现竣工通


车,城南新区 M-H-13 路等 5 条道路建成投用,持续实施 四好 农村路 ”工程,升级改造农村道路 18 公里。进一步改善城区环 境,全年新增绿地面积 10.01 万平方米,提升绿地面积 18 万平 方米,新建绿道 4.2 公里,新增街头游园 1 个。加强城区道路 清扫保洁巡查,主次干道清扫机械化作业率达到 100%。强化城 区治理能力,数字化城管按期结案率 99.44%。深入开展农村人

居环境整治,燕山乡定庵村创建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

(五) 民生福祉稳步增进

顶住财政减收增支巨大压力, 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 例为 92.5%。全年发放城乡低保金、特困金、残疾人补贴共计 2200 余万元。“暖民心 ”工程深入人心,前三季度群众知晓 全市第一,1-12月份,全区 50 项民生实事综合完成率100%。持续加大就业创业支持力度,新增城镇就业 5700 余人,发放创 业担保贷款 18229 万元,惠及企业、个人共计 865 户。不断化 解房地产烂尾项目隐患风险,建立“一楼一策一专班 ”,合理 运用破产重整、府院联动、政府扶持等措施,盘活闲置资产约 100 万平方米,天湖国际项目实现复工,世贸中心二期项目完 成招标,汇金国际大厦内部装修及外立面已完工。社会保障体 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 10800 余人,完成目标任  105%,医保参保率始终保持在 95%以上。持续提升住房保障, 稳步推进棚户区征迁改造,徐桥嘉苑二期安置房项目开工建设,

无线电总厂及周边棚户区改造项目(A 地块)竣工。

(六)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高质量发展,撤并乡村小规模学校 10


所,建成投用虎山学校,二实小滨湖学校正式开工,南山郦都 小学、第六中学等 6 所学校改扩建。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 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普惠园覆盖率超 97.5%。持续提高基本

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组建紧密型医联体 5 个,22 个村卫生室、

52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供   给进一步加强,淮河琴书《致富路上》荣获第三届安徽省群星   奖,启动区图书馆提升改造,全市首例文保建筑整体平移项目   --宝兴面粉厂阁楼顺利“搬家 ”,在城市更新中让文化遗产“活  起来。大力践行绿色发展,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等主   题宣传活动,制定《蚌山区碳达峰工作方案》,引导企业低碳

生产、居民低碳生活。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区经济社 会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现代产业体量较小。 我区工业基础薄弱,制造业规模较小,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 产总值比重不足 3%。服务业虽然体量较大,但传统服务业占比 较大,生产性服务业、总部经济、 电商物流等新业态发展还有 待提升。二是重大项目接续不足。双招双引还需加强,新签约 引进项目中总投资超 5 亿元项目不足 10%,在建项目特别是产 业类项目数量偏少, 同时谋划储备项目转化率不高,抓项目稳 投资增动能仍需加力。三是城乡基础设施配套距离群众生活需 求还有差距。老城区设施老旧,空间拥挤,停车难等问题依然 凸显;南部新城配套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村厕所革命、

村组内部道路亮化等农村人居环境需要持续提升。

二、2024 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2024 年是蚌山区跨越赶超、提质奋进的关键之年,我们将 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区委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现代化 中心城区建设目标,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力争各项工作取得

新进展、新突破。

2024 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8%以上;

——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0%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2%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8%以上;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

速,在实际工作中奋力争取更好成绩。

三、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为完成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持续推动主导产业发展

一是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推动老城区商贸业振兴,力争 二马路商业广场早日运营,新增限上商贸企业 30 家。不断扩大 内需,促进文旅消费升级,强化万达金街、篾匠街、华夏第一 街区、花鸟市场等特色文化美食街区打造。强化电商产业培育, 新增千万级电商企业 5 家, 电商网络销售额增 10%。提升总 部楼宇经济发展,探索“一楼一品 ”发展模式,支持老旧楼宇 改造升级。强化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 维保、汽车金融等企业入驻,打造皖北知名的新能源汽车消费

中心和服务中心。


二是壮大制造业规模。聚焦健康医疗、电子信息、新型显 示、智能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实施补链、延链、强链行动,加 快海勤整机组装生产基地、惠隆鑫电声产业园等一批在建项目 进度,开工建设华菱年产 5GWh 新型微纳电池及电池组、影为数 智化医疗中心等一批工业项目,确保仓储及施工装备研发拼装 基地、高美福超薄高亮显示器背光模组研发生产等一批项目按

期竣工投产。强化企业培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 7 家以上。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 “非农化 ”、防止“非粮化 ”,有序开展“小田变大田 ”改 革试点,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强化政策引导,持续挖掘江淮植 物园、孙家圩子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等旅游资源潜力探索乡 村旅游、红色旅游发展新路径。持续聚焦奶业、草莓等特色农 产品产业发展,加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 加速推进和平乳业、福淋乳业等省、市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

产加工供应基地提档升级。

(二)加大重点项目工作力度

一是强化“双招双引 ”。充分运用好驻外招商、基金招商

等各项招商措施,聚焦健康医疗、 电子信息、总部经济、新能 源汽车产业等重点领域,面向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开展 招商推介活动,引进更多高质量产业类项目落地入驻。力争全 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 55 个以上,其中投资 10 亿元以上项目 2

个、50 亿以上项目 1 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 70 亿元以上。

二是做好项目推进。进一步压实项目工作责任,健全部门

协同、上下联动的项目协调调度机制。认真排定重点项目工作


计划,力争全年新开工华菱新能源、淮河路片区城市更新等重 点项目 32 个以上,惠隆鑫电声产业园、路港产业园等 16 个项 目竣工投用。围绕老城区基础设施补短板、南部新城产业园区 建设、乡村振兴农田水利设施提升、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等重点 领域,谋划一批既利眼前又利长远的重点项目,全年谋划 40

个亿元以上项目。

三是完善要素保障。探索实施“标准地 ”改革,强化闲置 厂房、楼宇等资源整理利用,提升产业发展承载力,新增建设 用地指标 300 亩以上,供应各类土地不低于 800 亩,处置批而 未供、闲置、低效“三类土地 ”1000 亩以上。紧盯中央预算内 投资、政府专项债以及银行资金支持方向,科学谋划一批符合 我区发展实际的优质项目,并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支持。强化政 银企合作,加强银行融资贷款资金争取力度,想方设法为重大

项目落地解决资金问题。

(三)不断激发改革创新活力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加深与

大院、大所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规上企业研发中心覆盖率,

新增企业技术中心 3 家以上。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培育省级众   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各 1 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20 家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 15%。加快“双创 ”成果培育和转化   落地,新增有效发明专利 50 件以上。坚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 

化发展道路,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不少于 3 家。

二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方位深化“放管服 ”力度,持

续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实现更多事项“一网通办 ”“全程网办 


“一件事一次办 ”。大力推进省级开发区创建,对照指标要求, 逐项补短提升,科学谋划南部新城产业及生产生活生态设施合 理布局,持续完善省级开发区范围内水、 电、气、道路等基础 设施,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承载力。健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 监管体制机制,持续推进平台公司实体化、市场化、规范化转 型,不断提升平台公司市场服务能级,新打 1 家高资信区属

国有平台公司,力争全年融资 40 亿元以上。

三是增强区域发展动能。加大全领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 程,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聚焦鄞州蚌山结对合作,常态 化开展领导互访、招商互推等联络活动,重点围绕产业发展、 园区共建等领域积极谋划更多实质性合作,积极推进两地教育、 商务、金融、人才等领域合作取得更多进展,力争打造长三角 区域合作样板点。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全年引进外资项目 3

个。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 6 家,进出口总额增长 10%以上。

(四)稳步提升城区建管水平

一是推进城市更新。完成奋勇小区、东航校宿舍等 6 个老 旧小区改造,新建、改扩建货场六路、丽水西街等市政道路 15 条,新增停车泊位 3200 个以上,持续提升城区人居环境。进一 步整合土地空间资源,加快推动虎山油库、糖库、铁路南货场 等重点区域搬迁前期工作,为城区发展腾出更多空间。谋划利  2800 亩预留物流用地建设城南综合物流仓储基地项目,打造

城南公铁多式联运物流枢纽。

二是提升城区管理。持续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和文明城

市创建成果,稳步推进居民垃圾分类工作,加强数字化城管在


城市管理各领域的推广运用。进一步强化主城区道路清扫机械 化率。持续推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大力开展 皖美 红色物业 ”建设,持续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全面提升为民

服务水平。

三是强化基层治理。常态化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加大身边 好人事迹挖掘深度和推报力度,放大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示 范效应。完善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机制,推进重复信访治理和信 访积案攻坚,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把隐患化解在萌芽、解 决在基层。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发挥基层群众组织和村规民约

作用,强化移风易俗宣传引导,不断提升文明村镇创建水平。

(五)扎实践行绿色发展战略

一是筑牢生态屏障。结合“靓淮河 ”工程建设,持续推进 淮河蚌山段周边环境治理。完成森林抚育 1500 亩以上,新增改 造绿地面积 16 万平方米,新建绿道 2 公里、街头游园 1 个。加 强大气污染防治,推进城市扬尘、餐饮油烟等重点问题治理, 完成 PM2.5 等空气治理目标任务。进一步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

深化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

二是优化农村环境。持续做好 四好农村路 ”建设。持续 推动村庄清洁行动,稳步提升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改善农 村人居环境。继续实行首厕过关制,农村户厕应该尽改。加强 省级美丽乡村长效管护,高标准建成梨朱村美丽乡村省级中心 村。统筹推进农村道路绿化、景观沟渠美化、打造蚌官路红色

旅游观光带。

三是推动低碳发展。全面落实碳中和、碳达峰工作方案,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完成市级下达的能耗“双控  目标任务。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鼓励企业清洁生产,支持高美福电子、 海勤科技等企业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加强生态文明理念传 播,鼓励绿色出行、绿色消费,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和新能源

汽车充电设施建设。

(六)统筹推进社会民生事项

一是筑牢民生工程。持续压减一般性支出和“三公 ”经费, 保障民生支出不降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 决做好困难群众兜底工作。新开工宏业路 F 地块(鸿运华庭)、 小王庄、沈圩 A 地块等安置房项目,加快推进徐桥嘉苑二期等 在建安置房项目建设进度。持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扩大社保、 医保覆盖面,全面落实低保困难户、残疾人补贴等托底政策。 继续高质量实施好民生实事,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推进 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举办各类招聘活动不少

 110 场,新增城镇就业 6000 人以上。

二是深化平安蚌山建设。严格落实安全问题隐患大排查大 整治,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快 6 个烂尾楼项目整 治进度,着力防范化解金融、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坚决 守牢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 恶斗争,严厉打击和惩治电信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力 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创建国

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

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调整教育资源布局,大力推进二

实小滨湖校区、一实校城南初中部等项目建设,新增学位 5000


个。完善乡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功能,推动 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继续实施学前教育提 升工程,建成投用幼儿园 7 所,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 措施,探索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新增托位不少于 300 个。完善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 书香蚌山 ”15 分钟阅读圈,支

持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文艺精品创作,塑造蚌山特色文化品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