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蚌山区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4-01-23 14:39 来源: 蚌山区人民政府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3年工作回顾

 

2023,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蚌山发展极不容易、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大事要事难事叠加的繁重任务,面对新情况新挑战交织的复杂局面,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区委次全会工作要求,坚定实施“一产突破、二产壮大、三产重振”发展战略紧紧依靠全区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13%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2%、7.1%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持续收窄,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一年来,我们具体抓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壮大实体、扩量提质现代产业彰显新优势。

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全面实施商贸强区战略,淮河路商圈提质升级,二马路商业广场、汇金商业广场二期即将竣工;延安路、东海大道城市中轴线现代商业商务集聚圈基本成型,淮河文化广场、宝龙广场加快转型,华夏第一街区获评省级特色美食体验街区,阿财老铺特色美食街区入选全省百佳皖美消费新场景,奥林商业广场、新威生活广场相继开业运营,万达广场高端业态持续聚集。圆满完成文化旅游美食季、龙虾啤酒嗨玩节、龙湖音乐节等全市文旅活动服务保障任务,提升改造银泰映巷街区、黄庄二巷、水游城尚街、大别山风味土锅街等特色街区,全区旅游总收入约61.6亿元,全市第一。出台楼宇(总部)经济扶持政策,凤凰国际、绿地珠峰、拓基金座等商务楼宇入驻企业1700余家房地产业有序恢复,出让商住用地5宗461.7亩、占全市80%以上。

新型工业集聚做大。电子信息、新型显示、智能制造、健康医疗等主导产业稳健发展,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长333.8%、全市第一签约落地上海十院肠菌移植产业基地等项目,成功举办肠菌移植产业基地项目签约暨大健康产业主旨论坛。积极引导企业实施“零增地”技改扩能增效,天成科技年产3000吨高阻隔多层复合包装项目开工建设,富创通年产50万套智慧会议平板主控板卡技改项目完工投用,全区技改投资增长41.4%、全市第一。强化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占比居全市前列。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1科技型中小企业108家打造省级数字化车间6个高新产值占比超85%,“科技创新”季度“赛马”始终位居全市前列。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大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粮食种植面积达5.77万亩,粮食总产量超3万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24家、家庭农场21家,农民收入实现连年递增。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挥奶业等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持续推进农产品加工“五个一批”工程,和平乳业二期稳步推进,洪亚食品产业园开工建设,福淋乳业获评“皖美农品”企业品牌。陶山森升玫瑰产业园成功举办玫瑰文化节,谋划建设区域花卉综合交易中心,推动花卉苗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项目为王、做强平台,发展动能实现新提升。

招商引资精准高效。坚持高位推动,区级领导带队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招商推介80余。建立健全招商引资体系,完善项目会商研判机制,组建7重点领域招商工作专班,成立宁波、上海、深圳3个驻外招商分局。创新基金招商模式,组建产业引导基金3支、总规模22亿元,强化“双招双引”项目尽职调查和市场前景分析,切实做到精准招引、高效招引。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新签约引进中科极光、谱析光晶半导体等亿元以上项目55投资总额101.5亿元,派迅智能、量见科技等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总投资20亿元的华菱新型半固态电池及储能系统集成项目成功落户。

项目建设加快推动。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项目理念,建立项目“谋划—储备—开工—投产”全生命周期推进机制,完善“红黄绿”牌考核机制,推动盛祥电子、富创通蚌埠产业中心等27个项目开工建设,丰原医药研发生产基地、德诠高端特种合金粉末二期等16个项目竣工投产。紧盯中央、省、市政策投向,谋划申报城市更新、学前教育、园区建设等专项债项目13个,总投资66.2亿元,成功发行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等3个专项债项目、总额3.1亿元。拓展项目融资渠道,加强与农发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获得融资授信38.4亿元,切实将政策机遇转化为资金支撑。

园区承载更加有力“一区两园”产业布局进一步夯实,大力筹建省级经济开发区,初步确定规划(围合)范围390.22公顷,省政府已批准评审工作,完成环评等审批手续,总规、可研顺利通过可行性论证,创建工作进入最后攻坚阶段;与蚌埠学院合作的科技创新产业园正式签约,与蚌埠医科大学合作的市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园正在加快推进。强力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实现重点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全覆盖,处置批而未供土地752亩、闲置土地352亩,清理低效工业用地70余亩,盘活闲置厂房4.8万平方米,蚌山《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壮大企业优化产业》案例入选全省“亩均论英雄”改革优秀案例。加强专业化园区建设,开工建设海勤显示谷创新产业园、奥源电子产业园等园区8个,新增标准化厂房25万平方米,统筹抓好园区路网、生活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增强。

(三)坚持对标先进、精准发力,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重点改革深入推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政府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扎实推进,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用AA主体信用级,积极降低融资成本,国有资本功能和效益明显放大。强化政府购买服务管理,黄庄街道“城市管家”项目入选全省政府购买服务十大典型案例。启动招投标领域改革,制定出台《蚌山区招标管理工作实施办法》,规范政府投资项目招标投标行为,打造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招标投标环境。“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全面推进“上网、减时、便民”,4641件服务事项实施清单化管理创新开设“个转企”办理专窗,率先推“全一单”服务模式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坚持高频调度、顶格推进,定期开展政企恳谈会,全覆盖走访企业,提级研究企业诉求,清单化、闭环式解决企业诉求364条,形成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成果,全力以赴为企优环境。持续深化政银企对接、产融对接,充分发挥金融助企纾困作用,向110家企业提供信贷资金5.34亿元,通过知识产权质押为企业融资1.38亿元贯彻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做好企业用电、用工等保障服务,认真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新增减税降费、退税缓费8.87亿元市场主体规模壮大,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47万户、增长27%,完成“五经普”清查工作,单位、个体户数量均居全市前列。

开放合作走深走实。全面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引进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蚌埠产业化基地等长三角区域项目16个、总投资24亿元选派一批干部上海宁波等地体悟实训、跟班锻炼。鄞蚌结对共建持续深化,成功签订教育、金融、商贸、科技、经信、卫健等领域专项合作协议,6所学校、2所卫生院结成“共建伙伴”。深化校地合作,推动安徽财经大学与跨境电商产业园宝馨科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企业搭建科技合作平台,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转化

(四)坚持融合发展、一体推进,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

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更新提速提质,抢抓“靓淮河”机遇,全力做好安兴苑征迁、津浦铁路文化公园建设等重点项目工作,全市首例文保建筑整体平移项目--宝兴面粉厂阁楼顺利“搬家”,在城市更新中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率先启动老城淮河路片区更新,系统实施特色街区改造。着力改善出行环境,城南新区M-H-13路等5条道路建成通车,奋勇街北段等12条道路完成改造,蚌埠市区至蚌淮高速刘府出入口连接线解放路南延段正式开工。利用企业代建、存量房源盘活等方式破解“难安置”问题,二马路A、C地块竣工交付、启动商业安置,开工建设徐桥嘉苑二期安置房、总面积6万平方米,申请“保交楼”资金8420万元用于帝景大观、雍景院等3个小区继续建设。改造龙湖香都、光彩家园等老旧小区8个,惠及群众5500余户。开展住宅物业管理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攻坚行动,创建省、市“皖美红色物业”示范小区3个,经验做法在全市交流推广。统筹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巩固,开展市容环境集中整治,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高效处理数字化城管案件11.4万余起,中心城区展现出秩序井然、整洁靓丽的崭新面貌。

近郊乡村更加宜居。全域全要素编制村庄规划6个,实现行政村规划全覆盖。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升级改造“四好农村路”23.6公里。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力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和美乡村”建设,燕山乡定庵村创建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培树文明乡风,《燕山乡孙家圩子村:红色村“三馆”促文明乡风守正创新》获评全国优秀案例。坚持固本强基,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持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乡村旅游、农旅、文旅融合发展,近郊乡村涵养、支撑主城的作用愈发凸显。

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扎实做好中央及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实施龙子湖入湖排口污染源整治,投入1.7亿元开展雨污分流管网改造,整改合流制、错混接住宅小区215个。推深做实河长制,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生态河湖建设,获评全省批水资源管理规范化体系建设示范区。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全年PM2.5指标居全市前三。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绿色工厂2家,新增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2个。扎实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新增改造绿地18万平方米,新绿道4.2公里、街头游园3个;大力实施“拆墙透绿”专项行动,拆除主次干道围墙6.4公里,实现应拆尽拆、应透尽透,还绿于民、还景于民,蚌山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更浓、成色更足、底色更实

(五)坚持优质均衡、安全稳定,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

社会保障坚实有力顶住财政减收增支的巨大压力,持续增加民生投入,财政民生支出占比92.5%市、区两级民生实事圆满完成,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举办招聘活动110余新增城镇就业5700余人。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理欠薪投诉2100余起,调处追回欠薪金额3500余万元群众基本生活有效保障,医保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发放各类补助、救助金2200余万元,低保和特困供养对象应保尽保。创建暖民心“十全服务社区”11个,新增老年助餐场所20个家政服务驿站12个。增强为老服务供给,开展家庭养老照护床位试点工作完成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148户,湖滨社区中心南湖社区、黄庄街道朝阳社区、宏业村街道万达社区获评第四届安徽省“敬老文明号”,龙湖新村街道金滨社区入选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胜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32家机构入选安徽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天桥街道、纬二路街道老年学校获评省级乡镇(街道)示范校。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普惠园覆盖率97.5%。优化调整教育资源布局,整合薄弱学校5所,撤并乡村小规模学校10所建成投用虎山学校,二实小滨湖学校正式开工,南山郦都小学、第六中学等6所学校改扩建形成以六中、一实校、二实小等核心校为引领的八大教育集团,六中教育集团与禹会区朝阳教育集团、一实校教育集团与淮上区淝河路小学开展紧密型跨区域集团化办学,建设中央创新区分校3所,以优质教育品牌服务支持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获评2022年度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省级优秀等次。大力提升卫生服务能力,市二院通过三级综合医院验收,市二院南院区、市三院急救医学中心外科大楼建成投用;组建紧密型医联体5个完成22个村卫生室、5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全覆盖,建成护理院1个,吾悦幼儿园获评中国计生协“向日葵亲子小屋”项目点,雪华乡医保工作站、湖滨社区中心金恒社区医保工作点获评省级医疗保障经办服务示范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淮河琴书《致富路上》荣获第三届安徽省群星奖新增省级科普示范单位8家,获评“省级科普示范区”。加快建设“15分钟阅读圈”,构建形成“书香蚌山”全民阅读服务体系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建立健全蚌山区民声呼应工作平台,形成省市区三级“民声呼应”联动机制,充分发挥12345热线作用,办理各类咨询、投诉2.8万件,对物业服务、餐饮油烟等共性问题提级调度、闭环落实。加强基层治理创新,牵头制定《村民理事会(居民议事会)协商工作指南》作为省级地方标准成功批准发布天桥街道喻义巷社区《强化社区物业党建联建,打造新时代和谐社区》案例入选全国先进典型社区案例,雪华乡社工站获评安徽省首批特色社会工作服务站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领域信访风险隐患和烂尾项目问题,在区委坚强领导和统筹推动下,组建世贸中心二期、天湖国际、二马路、水游城、帝景大观、汇金广场等6个历史遗留烂尾项目工作专班,合理运用破产重整、府院联动、政府扶持等措施,推动停工烂尾多年项目打开症结、实现复工复建盘活闲置资产约100万平方米,得到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推深抓实“党建+信访”等工作机制,信访超市实现乡街全覆盖,深入开展信访积案“春季攻坚”,大力实施信访“百日攻坚行动”,推动化解历史积案36件,“信访三率”多项指标居全市前列,获评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健全常态化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调解各类纠纷1900余起,办结法律援助460余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打造全市首个值班值守工作示范点,持续推动光彩大市场消防安全隐患整治攻坚,整改销案省市区挂牌督办重大火灾隐患单位5家,统筹抓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生产安全、消防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全面落实“两个责任”,加强食品药品全链条监管,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打掉恶势力犯罪集团2个,八类严重暴力案件破案率100%,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取得明显成效,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取得“两降两升”(发案数、损失数同比下降,破案数、抓获数同比上升)的良好成效有力处置金融风险,平安蚌山、法治蚌山建设成果持续巩固群众满意度、安全感持续提升。

(六)坚持提升能力、改进作风,自身建设焕发新气象。

政治建设更加过硬。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严格落实政府系统意识形态工作全面领导责任,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穿到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蚌山落地生根,进一步形成生动实践。

法治建设纵深推进。严格执行合法性、合规性以及公平竞争审查规定,落实重大决策公众参与、风险评估等机制。常态化坚持“第一议题”“定期学法”等制度,修订政府工作规则,政府运行更加科学规范。坚定支持法院、检察院公正司法,建立常态化府院联动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办理落实各级人大代表议案建议63件、政协委员提案62件。健全三级政务公开体系,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

作风建设引向深入。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全力配合省委巡视,主动对标找差,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短板弱项。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三公”经费进一步压减。审计监督、依法统计得到有效贯彻。聚焦“五大”要求、“六破六立”,开展“五大攻坚行动”作风集中整治年行动,建立健全区长办公会机制,推动重点工作清单管理、挂账销号,政府系统作风持续转变、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各位代表!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过去一年,我们在应对挑战中担当作为,在爬坡过坎中砥砺奋进,在百舸争游中破浪前行,成绩殊为不易,历程令人难忘,值得倍加珍惜。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关心厚爱的结果,是区委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拼搏实干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倾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关心支持蚌山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思危方可居安,知忧才能克难。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对标高质量,区位优势尚未充分释放,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缺少重大平台和重大产业项目支撑。对标高水平,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瓶颈依然存在,刚性支出逐年增加,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对标高能级,城乡发展不均衡,城区特色和辨识度还不够鲜明,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对标高品质,优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还有缺口,社会治理、安全生产等领域风险隐患仍未根治。对标高效能,作风不严不实问题还未彻底根除,部分干部的服务意识、担当能力、工作效率还有待提升,抓落实的狠劲韧劲不足,营商环境还需持续优化。

各位代表!当前,区域发展竞争态势日趋激烈,蚌山正处在负重爬坡、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稍微懈怠和躺平,都将丧失发展机遇和“窗口期”。对上述问题的存在,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正视差距、直面挑战、勇于斗争,以此次省委巡视问题整改为契机,动真格,出实招,下大气力查纠整改,加快激发蚌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绝不辜负党的重托、人民的期待!

 

扎实做好2024年各项工作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蚌山跨越赶超、提质奋进的攻坚之年。区委四届五次全会作出了《关于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奋力推动蚌山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今后五年蚌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实现路径,擘画了“七个强区”的发展蓝图;区委四届六次全会进一步对202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系统部署,明确提出总体要求、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是做好政府工作的思想指南、行动指南。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决策部署上来,绘出“作战图”、细化“任务书”、扣紧“责任链”,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

根据区委总体部署,202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及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区委具体安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决扛起主城区政治担当、发展担当和责任担当,争当全市“三地一区”两中心发展战略主力军,以铁锤砸铁钉的工作态度和务实作风,加快推进“一产突破、二产壮大、三产重振”,持续做好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和社会民生完善提升两篇大文章,推动产业和收入结构由房地产为主向优质特色制造业引领、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社会民生由兜底保障向优质均衡化转变,促进老城区新蝶变、新城区新发展,奋力开创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新局面。

结合“十四五”规划总体部署,综合各方面因素,202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在实际工作中奋力争取更好成绩。

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挑战多、任务重,我们将紧盯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项目牵引,奋力在扩大有效投资上见实效。

坚持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中之重,抢抓机遇谋项目,千方百计争项目,全力以赴建项目,推动项目数量、建设质量、投资总量“三量齐升”,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持续推进招大引强。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开展“全员招商”,发挥驻外招商分局前哨和桥梁作用,严格落实会商研判、专业尽调、综合评估等机制,在引进项目的数量、体量、质量上提标杆、出成效。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型显示、健康医疗四大主导产业,梳理完善链式招商导图和项目清单,积极对接产业前沿头部企业、创新风口领军企业、细分市场专精特新企业,靶向精准发力。更加充分地运用基金招商模式,实现基金赋能产业链招商,打好资本运作、金融创新组合拳。重点推进他山科技、美康生物等一批在谈项目签约落地,力争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5个以上,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5个、50亿元以上项目1个,实际利用省外亿元以上项目资金增长8%以上。

深入开展项目攻坚。完善项目谋划,提高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特别国债、银行项目贷款等资金的成功率,围绕园区建设、城市更新、产业升级、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等领域,精准谋划、招引一批惠民生、促发展、补短板项目,全年谋划40个亿元以上项目。强化项目实施,推进全周期闭环管理,按照“前期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产”思路,坚持区级领导包保、干部实地服务、督查考核跟进,确保华菱新型半固态电池、康峰医疗智慧化转运系统32个项目尽快开工推动蚌埠建筑科技创新中心、蚌山中创电子科技园等53个项目加快建设,力争惠隆鑫电子产业园、路港产业园等16个项目早日竣工投产,完成投资83亿元以上。加快推进“两未”项目攻坚突破,推进存量问题项目清零。健全项目联审机制,综合考虑投资密度、产出效益、税收贡献等因素,严守生态环保、建设规划、项目用地等底线,确保决策一个、建成一个。

切实做好要素保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绕项目转,以优质服务保障项目高效建设。强化亩均效益评价结果应用,探索“标准地+承诺制”供应模式,建立完善低效产能退出机制,整合闲置土地、厂房、楼宇等低效产业资源,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00亩以上,供应各类土地不低于800亩,处置批而未供、闲置、低效“三类土地”1000亩以上,加速破解项目用地难题。优先抓好地方政府专项债争取,提高项目成熟度,实现“一申即中”“投放即开工”。发挥重点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强化政银企合作,以大项目、好项目吸引金融资金

(二)聚焦三产重振,奋力在建设服务强区上闯新路。

服务业是蚌山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总量占比八成以上,地位举足轻重。我们将坚决扛起引领服务业发展的大旗,做好优化升级文章,持续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增强消费活力,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重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完善商贸发展格局。充分挖掘主城区商贸潜力,抓住延安路淮河大桥建设、解放路南延建设以及黄山大道联通凤阳段等一系列有利于中心区辐射提升的发展机遇,着力打造以东海大道-延安路“双轴”现代商业商务聚集圈、淮河路商圈、城南商贸服务圈“三核”协同驱动的商贸发展格局,推动实现差异化组团式发展重振消费主阵地、服务业主窗口地位。持续巩固万达广场、银泰城、吾悦广场等优势商圈地位,壮大中心商业辐射吸引能力。优化提升淮河路、淮河文化广场等传统商业中心,推动二马路广场尽快投入运营,加快建设世贸大厦,让老商圈重现繁荣。推进光彩大市场等专业市场业态提升和设施改造,培育消费新场景,打造特色体验式商业新业态。培育提升奥林商业广场、聚云商务广场、新威生活广场等商业体,活跃提升商圈经济,构建城南片区消费中心

推动消费潜能激活。深挖新能源汽车后市场产业潜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城市展厅集聚区,不断完善公用充电、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建筑业、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生态住宅、高品质住宅,实现建筑业总产值超122亿元。深化文商旅融合发展,利用大塘公园、小南山、篾匠街、宝兴面粉厂等蚌埠历史名片,培育一批有特色、有情怀、有流量的消费场景,提升万达金街、文化广场等夜间消费载体,促进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休闲娱乐等消费扩大提升,新增限上商贸企业30家。积极引进首店、品牌店、旗舰店,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净化消费市场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公平合理的消费环境。

强化现代服务功能。集聚发展现代金融、设计研发、会展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做大总部楼宇经济,支持老旧楼宇改造升级,推进摸排闲置资产招商,培育“一楼一业”特色楼宇加快融合线上线下消费,统筹开展智慧商圈、智慧商店示范创建,培育壮大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支持蚌山跨境电商产业园打造全产业链生态,推动佰穗科技直播基地扩建,新增千万级电商企业5家,电商网络销售额增长10%。提速发展数字经济,支持创新奇智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化嫁接应用,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叠加作用。

(三)聚焦二产壮大,奋力在发展新型工业上抢先机。

坚持以省级开发区创建为抓手,做优园区、做长链条、做强企业,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壮大新质生产力,夯实高质量发展新支撑。    

构筑优化产业平台。大力推进省级经济开发区创建,对照指标要求,逐项补短提升,完成开发区总体规划,明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求,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主阵地。建成市科技创新产业园、市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园等发展平台,启动蚌山中创电子科技园等项目建设,加大专精特新企业招引力度。提高工业用地开发强度,持续推动“工业上楼”,新增标准化厂房30万平方米以上,打造“垂直工厂”,努力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集聚模式。坚持基建托底,统筹路网、管网、水网、气网、电网建设,优化生产生活环境,提升服务功能和管理效能,切实提升产业项目承载力。

提升新兴产业能级。全力发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型显示、健康医疗等新兴产业,着力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培优引强,聚链成群。持续支持海勤科技、诺金纳米科技等项目扩大生产,加快建成富创通蚌埠产业中心、高美福电子产业园,打造集触摸屏、显示模组到终端产品于一体的新型显示全产业链条。强化梯度培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家以上。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鼓励支持企业技改升级,力争技改投资增长10%

大力推进产业创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培养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及“小巨人”企业3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做优创新载体加强与驻蚌高校、中科院声学所等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新增省级众创空间、孵化器1家,转化科技成果10项以上。发挥浙江中科应用技术研究院蚌埠产业化基地作用,孵化集聚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的好项目。鼓励企业设立产业创新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新增企业技术中心3家以上。整合产学研用金”要素,打造科技研发、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依托本土高校优质智力、人才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公共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基地,引育一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科技支撑。

(四)聚焦一产突破,奋力在推动乡村振兴上作示范。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着力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健全完善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工作机制,引导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集聚,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有序开展“小田大田”改革试点,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开展乡村资源整合与合作,引导优质企业、农民合作社参与乡村文旅、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运营、经营活动。支持和平乳业、福淋乳业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推动奶业特色产业集群成链发展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加强畜禽粪肥还田、秸秆资源化利用,着力构建近郊特色农业生态链,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

促进农村宜居宜业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发挥基层群众组织和村规民约作用,强化移风易俗宣传引导,不断提升文明村镇创建水平。认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高标准推进梨朱村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深入推进王巷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建设,开展建设用地、农用地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农文旅融合,做优近郊农业观光、生态采摘、红色研学等业态,打造城市休闲娱乐后花园。依托江淮植物园王巷国药项目建设研学基地,打造蚌刘路生态农业体验带。完成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纪念馆改造,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建设田园综合体、高端民宿项目,打造蚌官路红色旅游观光带,加快建设彰显蚌山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促进农民富裕富足。继续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农村基层就业服务保障,实现农村困难群众、低收入群众稳步增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开展“一村一块田”改革试点,支持涉农企业、种植能手流转土地培育一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更多农民嵌入产业增值链条。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体化运营,盘活现有农村集体资产,大力发展村级产业项目,力争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的经济强村实现新突破

(五)聚焦城市更新,奋力在建设现代城区上求突破。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以绣花功夫实施城市更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打造近悦远来的现代化中心城区,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积极推动城市更新。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规划编制,持续推进北部老城特色文化商贸体验区、中部主城新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南部新城产城融合区一体发展,全力打造城市核心片区。深入实施老城更新改造行动,结合“靓淮河”工程,加快推进淮河南岸提质,以南山路、青年街、中山街为样本点,开展小马路、蚌埠转角等系列改造工程,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推进老城特色化改造。注重传统商贸与历史文化要素有机结合,活化利用凤阳西路铁路货运线,串联篾匠街、南山公园、大塘公园等老蚌埠元素,构建老城“Z”字型特色商业文化体验长廊,造滨河新美景、休闲新去处。加快推进中部城区土地整理,实施光彩大市场“零碳社区”“智慧社区”建设,推动虎山油库、糖库、铁路南货场等重点区域搬迁改造,高效利用发展空间,更好支持城市繁荣发展。加快南部新城开发建设,坚持产业导向型开发,加快实施燕山周边人居环境提升改造,蚌埠市区至蚌淮高速刘府出入口连接线解放路南延段工程建设为契机,谋划利用2800亩预留物流用地建设城南综合物流仓储基地项目,打造城南公铁多式联运物流枢纽,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以人口集聚促进商业繁荣,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全面构建城市“南大门”。

精细开展城市管理。对标全国文明城市要求,聚焦背街小巷等重点领域,细致谋划补短板项目,改造城区闲置空地,精雕城市细节,扮靓城市颜值。加快推进宏业路F地块、小王庄A地块等安置房项目建设,确保被征迁户早日安居。完成奋勇小区、东航校宿舍等6个老旧小区改造,改善1072户群众生活环境。新建、改扩建货场六路、丽水西街等市政道路15条,新增停车泊位3200个以上,加强医院、学校、商圈等重点区域交通秩序管理,让群众出行更方便。大力开展“皖美红色物业”建设,稳妥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全面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房地产领域烂尾项目整治,确保房地产领域问题项目实现根本性解困,推动二马路、帝景大观、天湖国际、水游城等项目交付持续优化管理手段,完善数字城管、智慧环卫平台,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大力厚植绿色本底。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实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城市扬尘、餐饮油烟等重点问题治理,完成PM2.5、PM10等目标任务,确保空气质量持续向好。认真落实“河长+检察长”联动机制,推动实施水环境治理EOD项目,推动龙子湖周边区域水环境提升,加快姜桥大沟、徐桥大沟等沟渠综合整治,持续巩固治水成效严格用地准入管理,切实抓好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持续推进农田林网、廊道绿化、森林抚育等工作。新增改造绿地面积16万平方米,新建绿道2公街头游园1个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六)聚焦增创活力,奋力在深化改革开放上走在前。

坚持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互促并进,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增创开放优势,释放高质量发展新活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统筹推进民生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突破、落地见效。健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监管体制机制,用市场经济思维盘活国有资产,增加国资收益。充分发挥平台公司改制红利,释放AA评级效应,提高直接融资规模,推动实现市场化、实体化、规范化转型经营。新打造1家高资信区属国有平台公司,通过外聘专家团队、机构引入智力支持,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提升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力争新增融资40亿元以上,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支持乡街走特色化经济发展道路,用心打造“一街一品”“一乡一业”,提升内生发展活力。继续推进商事制度、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科教文卫体等领域改革,打造更具蚌山特色的改革品牌。

全力扩大开放合作。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机遇,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强化与宁波市鄞州区对接合作,开展园区合作共建,大力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常态化开展领导互访、招商互推等联络活动,推进金融、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域人才交流,力争打造长三角区域合作样板点。用好“一带一路”、RCEP等开放合作机制,深化与自贸区合作,建好更高水平跨境电商产业园,助力本土优质产品走出国门,全年引进外资项目3个。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6家,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标长三角城市先进经验,推出创优营商环境一揽子举措,围绕群众和企业需求提供精准化服务,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方位提升“放管服”水平,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和政务流程再造,实现更多事项“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一件事一次办”和“最多跑一次”。持续壮大民营经济,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完善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市场主体净增20%以上,力争企业满意度达100%。健全服务企业常态长效机制,持续落实好政企面对面、政企直通车、亲清恳谈会等制度,全力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持续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七)聚焦共建共享,奋力在保障改善民生上下功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享高质量发展新成果。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坚持以人为本,财政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90%以上。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举办招聘活动110场次以上,新增城镇就业5300人以上,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严厉打击恶意欠薪等违法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扩大社保、医保覆盖面,全面落实社会救助、残疾人补贴等兜底政策,大力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做好“一老一小”照护服务,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全面落实三孩配套政策,探索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托育机构,新增托位300个,解决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照护需求。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深入实施教育强区战略,迭代升级集团化办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引育区外名师和优秀大学生,深化“区管校聘”改革,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科学调整教育资源布局,大力推进二实小滨湖校区、一实校城南初中部等项目建设,新增学位5000个;实施一校一策,加快解决大校额、大班额问题,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期盼继续实施学前教育提升工程,建成投用幼儿园7所,不断提升公办学位占比。推动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深化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完善乡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功能,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全力创建省级健康区,强化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持续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增加优质文化供给,加快推进宝兴面粉厂文保项目建设,围绕老街寻味、经典建筑历史文化记忆,推出城市文物主题旅游线路。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完善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名录,建设城市非遗工坊、非遗传承基地、农垦文化体验馆,打造蚌山非遗+农垦主题旅游路线扎实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加强人民武装和国防教育,深化双拥共建,推动军民融合。

深化社会基层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巩固信访工作“四加”工作机制,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阅批来信、包案化解制度,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区级信访超市,把风险隐患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深化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着力防范化解金融、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牢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我们继续按照“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的方式,经过多轮意见征询及会商研讨,遴选形成10项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交本次大会票决后组织实施。我们将扎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努力兑现对全区人民的庄严承诺!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打铁必须自身硬,无需扬鞭自奋蹄。面对时代呼唤、发展重任、人民厚望,我们将致力于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始终牢记“三个务必”,心系“国之大者”,坚持“忠专实”“勤正廉”,持之以恒打造对党忠诚、科学决策、实干担当、清正廉洁的人民政府。

(一)始终坚持忠诚执政。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从政治看、从全局谋、从战略抓,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区委具体安排,将党的领导精准落实到政府工作各领域各环节。

(二)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全面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坚决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集体决策制度。加强府院、府检联动机制建设,精细化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扎实推进法治政府示范创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积极听取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意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始终坚持务实勤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时间和精力放到下基层、搞调查、解难题、抓发展上,以更实举措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大兴真抓实干之风,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自觉践行“三严三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不断提高政府系统执行力落实力。大兴攻坚克难之风,勇于面对改革发展中的各种困难、挑战和考验,坚决整治懒政怠政、推诿扯皮等“顽疾”,切实做到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兴敢闯敢试之风,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六破六立”推动思想大解放,创造性推动工作落实,做到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四)始终坚持廉洁从政。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深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强化开源节流,兜牢“三保”底线,用政府“紧日子”换取群众“好日子”,用“三公”经费“减法”助力民生福祉“加法”。强化重点领域监管,持续抓好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和结果运用,推深做实审计监督。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依法依规履行职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推动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

各位代表!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抓手,以省委巡视问题整改为导向,以铁锤砸铁钉的工作力度和务实作风,一锤接着一锤砸,清单化、闭环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奋力开启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新征程,努力为全市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建设现代化幸福蚌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