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蚌山区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1-12-25 20:28 来源: 蚌山区人民政府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20211225日在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长  关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2021工作回顾

区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蚌山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把握百年变局、迎战百年大考,潜心蓄势积能、奋力赶超跨越,较好完成任期各项目标任务,取得全市综合目标考核九连优,先后荣获19国字头荣誉和61项省级表彰,顺利开启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新征程。

五年来,我们坚持育产业、谋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1.经济体量持续壮大。紧盯发展第一要务,经济运行稳中趋好。地区生产总值较届初翻一番,是蚌山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五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2万元增加到9.8万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建筑业产值年均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5%

2.项目建设蹄疾步稳累计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20个,建成投用半导体科技园、新威科技产业园、天成科技新材料研发中心等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全市迄今为止关注度最高、难度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二马路项目全面完成住宅回迁,安置群众952户。争取政策扶持资金2.2亿元,实施专项债项目11个,发行债券10.2亿元。累计出让土地3443亩,报批项目用地6208亩,坚决做到不让项目等土地、企业等厂房

3.现代产业蓬勃发展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现代制造业加速发展,规上工业企业增至26集聚诺菲纳米科技、富创通科技等核心配套企业17家,新型显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三大产业链逐渐成型。商贸服务业量质并进获批全省唯一一家以新业态、新模式为主题的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市区比重保持在三成以上,打造年销售收入50亿元商业片区2处,培育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商贸服务企业5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增至3家。万达广场、合家福超市获评省级绿色商场。

五年来,我们坚持抓改革、促创新,发展动能加速汇聚。

1.营商环境气象一新全市率先建成区级政务服务大厅,服务事项率先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全程网办累计办件突破34万件,全市第一。全市率先实行企业开办一窗通办,新增市场主体2.6万户,全市第一圆满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法人单位数量较“三经普”增长220%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累计减免税费9.8亿元。组建卓越融资担保公司,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年均超亿元。天成科技、华运超市成功登陆新三板43家企业在省股权交易托管中心挂牌

2.开放合作全面深化。紧抓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先进制造业梯度转移机遇,在昆山、深圳等地精心举办产业发展合作恳谈会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19总投资580亿元宝馨科技智能制造一期、海勤科技制造基地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高科技项目落户蚌山探索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融合新模式,跨境电商产业园先后省级电商示范产业园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年均销售额30亿元,规模稳居皖北同类型园区首位。

3.创新动能不断积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天成科技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增至4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74.8%。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壮大,累计建成国家级众创平台5家、省级4家。新授权发明专利663件,帮助企业申请专利质押贷款1.5亿元。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增至6个,凌坤智能总经理年四成博士入选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

五年来,我们坚持强基础、补短板,城市品质不断彰显

1.基础功能日完善。坚持规划引领,完成全区单元控规全覆盖、城市设计全覆盖、村庄规划全覆盖,城镇化率达90.3%。全面提升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扎实推进老城有机更新,投入2.3亿元,全市率先完成70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任务,惠及百姓2.9万户建、改扩建道路12新建升级农贸市场7个,提升改造花鸟市场等特色街区9个、背街小巷12

2.城市管理更加精细。数字化城管指挥平台累计受理各类案件23万件,按期结案率和满意率均达100%推行环卫市场化运作、市容网格化管理,城区主次干道机械化洗扫率达95%三位一体城市管家模式被国家住建部向全国推介全市率先完成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连续三届获评省级文明城区,为全市高水平成国家卫生城市、顺利通过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复检做出突出贡献。

3.社会治理纵深拓展围绕一组一会,探索完善五治融合社会治理新模式荣获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称号。社区民主协商入选全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十大成果。全市率先完成三级综治中心智能化建设,基本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综治9+X”等平台“多网合一”搭建两代表一委员室”“夕阳红调解室等人民调解平台51,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800余件,化解率达99.5%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授予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试点工作表现突出集体。

五年来,我们坚持抓重点、守底线,三大攻坚成果丰硕。

1.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获评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区挂牌全市首家省级森林城市全面完成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扎实开展蓝天行动PM2.5均值连年下降涉油烟餐饮单位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设施。新增改造绿地252万平方米,新建绿道16.4公里、游园12个,绿化覆盖率由40%升至45.3%,绿色已成为中心城区的最美底色

2.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在全省率先通过国家农业部数据库质检。现代农业园区实现物联网全覆盖。圆满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9个村完成村改居,全区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由平均不足5万元增至60万元以上在全市率先实现天然气村村通改造旱厕2944危房164仲集村获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孙家圩子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3.风险防范有力有效。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安全生产“2+X”监管机制被省政府点名表扬。大力推行智慧用电、智慧用水等智能预警系统下定决心、花大力气实施光彩市场更新改造,整改各类隐患2000余件。中央、省交办信访案件化解率达100%,获评省级信访工作优秀区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诉调对接中心、警民联调工作室成功调解案件5100余件,治安秩序、社会风气和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五年来,我们坚持办实事、惠民生,百姓福祉持续增进。

1.民生保障托底有力。累计投入民生资金59亿元,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达89.5%。发放低保金亿元、创业担保贷款1.9亿元、企业稳岗补贴1978万元。新增城镇就业4.3万人。试点实行公租房运营管理政府购买服务,交付使用公租房1020套。建成投用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区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实现社区全覆盖区壹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中心入选全国医养结合典型经验食品快检实现标准化农贸市场全覆盖。

2.公共服务普惠共享调整优化中心城区教育布局,组建一实校、蚌山小学等教育集团5,新建、改扩建二十六中燕京校区、龙星实验小学等学校11所,增加中小学及幼儿园学位14820个,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全国县域足球典型。与蚌埠三院等市级医院合作建成紧密型医联体2个,建成投用区级卫生综合服务大楼,村级卫生室实现标准化建设全覆盖“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解决群众诉求4万余件。

3.文明风尚蔚为大观。青年街道获评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天桥街道喻义巷社区获评全国文明单位。新增中国好人7人、安徽好人8人、蚌埠好人64人。乡街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完成升级改造科普活动室实现村(社区)全覆盖建成开放区图书馆、非遗馆,成为蚌山靓丽新名片和网红打卡。新增3A级以上景区5家。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百万雄师过大江精品线路。花鼓灯《赶灯场·扭呀扭》等一批优秀作品荣获国家级大奖。

五年来,我们坚持转作风、优服务,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1.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力抓好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坚决推动上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政府治理能力和工作效能不断提升。

2.坚持做到依法行政。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坚决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认真办理市区两级人大代表议案建议306件、政协委员提案479件。强化审计监督、统计监督,依法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0万余条,获评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

3.坚持清正廉洁奉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大力整治慵懒散漫、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完成公务用车改革,规范办公用房、公务接待。作风建设常抓不懈,精文减会成效明显,三公经费支出逐年下降,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2021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之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这一年,我们迎来建党一百周年;这一年,我们迎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这一年,我们迎来市经开区部分区域托管划转,稳妥推进人员转隶安置、社会事务移交,实现平稳过渡;这一年,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夯实基础,培育新动能,构建新平台,谋划新发展,蚌山经济社会发展在负重前行中实现质效并进。

一是园区建设扩规提质。依托宝馨科技、德泰新材料项目,建设占地750亩的蚌埠(苏州)低碳智能产业园;围绕以高美福电子、海勤科技为主的电子信息显示企业,建设占地1150亩的蚌埠(深圳)显示产业园成立县级干部带队的两大驻外招商队伍,6个产业园区充分发挥招商主阵地作用,全力以赴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4个,10亿元以上项目2,到位省外资金105亿元。成功举办蚌埠(深圳)显示产业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现场见证,签约奥源电子、惠隆鑫电子5个电子信息产业项目,总投资超22亿元

二是重点项目开足马力。获评全省制造业发展增速十快区。全年谋划储备项目105个,建设重点项目69城南大健康医疗产业园、德泰新材料、捷登智能制造20个项目开工建设,诺菲纳米银、富创通LED显示屏、卓瑞源显示模组等17个项目竣工投产、入规入库。蚌埠嘉年华重组开放奥林商业广场项目顺利开工“产城融合、城旅一体”新格局逐步构建。

三是要素保障精准有效。贯彻落实《蚌山区工作项目化机制》,五套班子联席会推动解决重难点问题,打通项目谋划、融资、建设、运营全链条。成立土地利用报批中心,组卷报批土地1896亩,盘活巨力旺闲置土地452亩;兑现区级产业扶持资金1.5亿元,减税降费4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1.4亿元“四送一服”实现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企业走访全覆盖,解决问题260余个。

四是城乡品质逐步跃升。完成国货路117号楼、南山路151、中山街337等旧改造项目征收。打通姜桥路东段、航华路南段、涂山路东段等断头路。建成投用汇金广场、南山宾馆地下停车场等停车设施,新增763个。新建绿道2.3公里、街头游园2个,新增绿地30万平方米,完成市定任务300%。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启动孙家圩子村和田荣村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燕山乡获评省级卫生乡镇。

五是疫情防控全力以赴。心系国之大者,建成全市首个区级核酸检测实验室。进一步完善三级防控网络,做到联防联控,严防严守严格执行集中隔离、核酸检测等制度,有效保障医疗用品和生活物资充分供应。建立新冠疫苗集中接种点4个,累计接种疫苗33.4万剂次。各年龄段人群接种比例达100%,进度全市第一,牢牢守住了全市疫情防控的核心防线。

六是民生根基聚力夯实。全年民生支出10.8亿元。民生工程区级配套资金4507万元全部提前拨付到位。发放各类困难群补贴1945万元,帮扶群众超3000人次新增城镇就业5896人。雪华乡第一社区获评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成功入选国家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工作试验区投入2.4亿元建成黄山学校、南山学校。新增省级卫生村(社区)15家、卫生先进单位26成市五院+宏业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密型医联体。新开工建设安置房600套,竣工交付1204套。建成省级综治中心示范点13个。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95件,挽回群众经济损失360万元。

各位代表!本届政府经历了疫情防控的大战大考,见证了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奋斗历程充实艰辛,发展成就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引领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历届政府、同志们接续奋斗的结果,全区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和所有关心支持蚌山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安不忘危,兴不忘忧。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蚌山发展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当前,蚌山新旧动能转换和社会服务任务艰巨,产业发展层次和园区平台能级有待提升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约束收紧社会治理能力和城乡建设水平较先进地区还有差距民生领域仍存在部分短板。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做到目光所至看到问题、耳听范围想到问题、所思所想直面问题、所作所为解决问题,以实干实绩回报全区人民重托!

二、未来五年主要目标和任务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启航五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关键期。从国家政策看,国家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发展战略,为蚌山提供更多发展机遇。从区域发展看,蚌山是蚌埠的“中心区”“南大门”,在蚌埠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具有更加明显的区位优势和承载条件,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引进高端项目和人才。从自身态势看,区域托管划转后,我区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要素资源进一步聚集,中心功能进一步完善,首位度全面提升,这些都为我区推进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区第四次党代会科学描绘了未来五年蚌山发展的宏伟蓝图,制定了全区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为做好政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全力打造高端商贸中心区、新兴产业集聚区、创新驱动先行区、总部经济汇集区和产城融合示范区,努力开创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新局面,争当蚌埠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实现“五个更加”新征程的主力军、排头兵。

未来五年,主要奋斗目标是: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4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0亿元,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它指标年均增速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为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发展定位、指导思想,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推动蚌山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不断完善产业平台建设,推进新型显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构建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二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创新聚力创造一流营商环境,向服务要绩效,向效率要效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区域发展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是持续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大力改善城区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和综合承载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是建设更高水平幸福蚌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五是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健全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确保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认真开展“八五”普法,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蚌山、法治蚌山,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各位代表,发展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新一届政府将明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紧盯重点任务,一项一项攻坚、一个一个突破,努力在推动蚌山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天地,干出新业绩,建功新时代!

三、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建设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做好政府工作意义重大。新一届政府将按照区第四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围绕“建设蚌埠现代化中心城区和面向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合作桥头堡”的目标定位,深入挖掘释放托管划转红利,持续发力重点项目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功能品质提档和民生福祉改善,努力实现新城老城同步发展,奋力谱写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新篇章。

2022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不低于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低于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不低于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不低于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不低于2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不低于20%;进出口总额增长不低于20%财政收入增幅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三区联动,全面提升中心服务能级。

1.北部打造老城特色商贸文化体验区。以城市有机更新为突破口,塑造老城“一带两廊”空间结构,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抓住“靓淮河”机遇,启动淮河南岸蚌山段景观整治,构筑“河湖清亲两岸绿”的淮河活力景观带;推动凤阳西路铁路货运线搬迁,新建津浦铁路文化公园,融入现代文创元素,重塑老铁路文化,串联大塘公园、小南山、篾匠街、宝兴面粉厂等蚌埠历史名片,打造老城Z”字型文脉走廊系统开展老城特色街区建设,谋划实施黄庄民族特色融合文化街区、华运智慧停车等老城更新改造项目,打造以淮河巷、太平街、南山路为主线的“百姓烟火走廊”。开业运营二马路商业广场、汇金商业广场二期,推进淮河路、二马路商圈空中连廊建设,整体提升商业街区品质,争创全国示范步行街,全面彰显老城商业服务魅力。

2.中部打造东海大道—延安路中央商务区。围绕东海大道、延安路两条市级商业商务发展轴,发挥政务资源集聚、服务设施完善等优势,构建“十”字型中央商务区。联动发展万达广场、凤凰国际、银泰城、宝龙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写字楼,提升高端金融、商务会展、信息咨询、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功能,鼓励支持商贸模式转型、业态升级,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网红经济;加快光彩市场更新改造,优化停车、消防等基础设施配套,实施“硬化、亮化、绿化”工程,提升市场整体服务水平,有机融入中心板块功能。放大龙子湖和中央公园生态资源优势,统筹周边零散地块开发利用,不断完善滨湖公共空间生活设施配套,优化区域公共服务供给,整体提升形象品质,打造滨湖特色政务区,全面焕发中心城区商业服务活力。

3.南部打造新城产城融合示范区。聚焦“四化同步”发展,紧抓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修编契机,推进南部新城提质扩区。谋划推动解放路南延,连接蚌五泗高速,畅通路网主动脉,增加城市南出口;谋划建设田荣铁路无水港,完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构建物流功能集中区,全面构建蚌埠“南大门”门户产业集聚区。依托“三山两廊”生态骨架,加快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重点强化医疗、教育、养老等生活服务配套,建成城南大健康医疗产业园,实现市二院心血管医院开业运营,推动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开工建设,打造南部新城医疗中心;保障市委党校新校区建成投用,推进蚌埠二中与一实校联合校园建设;加快建设华运智能食品加工产业园,建成运营奥林商业广场、新威生活广场,全面激活南部新城生产服务潜力。

(二)坚持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聚焦生产服务业发展。整合万达写字楼、凤凰国际、绿地珠峰等高端楼宇空间,提升楼宇服务管理水平,加大会计、咨询、设计、金融等生产服务配套产业招商力度,新引进总部经济企业8家,打造税收千万元以上楼宇2座。支持阳光信通、远洋数据等优质平台发展,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打造皖北呼叫中心。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探索与颐高电子合作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利用蚌埠与宁波结对共建契机,引入必创科技等专业管理团队,支持跨境电商产业园扩大规模、提高品质,借力国家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机遇,加强与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合作,探索“跨境电商平台+保税仓储基地”互动发展模式,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力争亿元以上电商龙头企业达到4家,新增千万元以上本土电商品牌2个,网络零售额增长15%。积极推进建筑规划产业园建设,注重引进设计、研发、造价、质检、监理企业,打造全产业链建筑产业集群。系统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20家,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

2.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产业合作,依托海勤科技、高美福电子、德泰新材料等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打造新型显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战略性新兴企业增至20安排1亿元配套资金,探索与宏鹰资本、华融证券等平台合作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领域,为加快企业发展、项目建设提供充裕资金支撑,确保民间投资增长15%。积极融入长三角技术市场一体化建设,加强与东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南京)软件谷对接,共建创新合作平台,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支持工业信息化发展,鼓励基融富新材料、富创通科技、佳辉电气等企业开展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项目5个,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0%。支持金智常安打造省级人力资源产业中心,注重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举办各类专场招聘活动30场以上,全方位加强企业用工保障服务。

3.高标准建设产业园区。聚焦园区基础设施优化、环保安全设施提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新型基础设施布局、运行机制创新“五大工程”,与苏州高新区、宁波鄞州区探索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全面促进高端要素、高端项目向园区集聚,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影响力、带动力。立足蚌埠(苏州)低碳智能产业园、蚌埠(深圳)显示产业园,进一步完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营管理水平,争创省级工业园区,重点打造微电子半导体显示产业制造基地。加快建设集体经济产业园、电商产业园等一批园区平台,全部建成后可新增标准化厂房71万平方米。实行企业红黄牌监督管理制度,深入贯彻“亩均论英雄”改革,整体提升园区运营水平和产出效益。

(三)坚持改革创新,充分挖掘释放市场活力。

1.精准发力双招双引全面落实《蚌山区专业招商引资工作方案》,强化“招商、服务、建设、运营”全链条闭环管理,保障企业招得优、落得快、发展好。主攻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精准绘制产业链招商地图;聚焦长三角、珠三角两个区域,选优配强两支驻外招商队伍,持续开展“上门招商、敲门招商”;注重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着力招大引强;善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和平台思维,借力商会、基金会、校友会等资源,不断扩大招商信息面;吸收市场投资机构参与招引项目评估,优化招引评估机制,拉高项目准入标准,提高招引精准度、实效性。确保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2个,力争引进50亿元以上项目1个,到位省外资金110亿元,利用外资1.5亿美元。

2.全力攻坚项目建设。深入贯彻“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机制,实行穿透式分析、扁平化调度、清单式推进,强化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投产达效全过程管理。围绕老城更新、乡村振兴、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现实需求,谋划“城市更新—铁路枢纽文化旅游建设工程”、红色美丽乡村旅游、新型显示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债项目9个,总投资超70亿元;确保奥源电子、红色美丽乡村一期25个项目开工建设,宝馨科技一期、和平乳业二期等16个项目竣工投产。

3.强化要素服务保障。优化提升“四送一服”,当好企业“店小二”“贴心人”,着重破解企业用地难、融资难、用工难等具体问题,不断做优服务链条和服务品牌,做到“平时不打扰、有事马上到”,努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深入实施重点项目领导包保机制,进一步压实管理服务责任。狠抓土地供给,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报批中心作用,加快征地报批进度,保障全年出让工业用地1000亩、经营性用地1800亩。狠抓资金保障,整合提升区级投融资平台,力争资产达到200亿元,争取获评2A信用等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制造强省”“创新型城市建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等上级专项资金,落实区级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助力企业做优、做精、做大、做强。

(四)坚持建管并重,努力打造宜居美丽主城。

1.完善生活配套供给。加快推进鸿运名邸、天沣望淮府等安置房竣工交付,回迁安置1428套。打通中荣街北段、中山街北段等断头路,配合推进滨河南路建设,优化老城交通微循环系统;构建连通主要商贸文化场所、公共空间的慢行系统提升老城综合交通水平。加快智慧停车系统建设,探索破解“停车难”问题,建成太平街立体停车场、津浦铁路文化公园地下停车场等停车设施,新增公共停车位3900。不断深化全域增绿,老城重点推进南山公园、大塘公园、滨河空间等生态绿地和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滨湖片区强化中央公园与龙子湖公共空间互联互通,在更大区域强化“三山两廊”与东海大道的公共空间联系,系统构建城市绿化格局,新增、改造绿地11万平方米,新建街头游园1个、绿道2公里。

2.深化智慧管理应用。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分割,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治理融合。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成运行区级数字城管中心,启动喻义巷社区等“平安智慧小区”建设。巩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示范街区、道路、小区各2,助力全市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扎实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社区27个,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分类收运设施达标率均达到100%

3.着力优化生态环境。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防止环保督察问题反弹。加强工地施工、道路扬尘管控,确保秸秆禁烧连续十年“零火点”。巩固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力争实现黑臭水体整治“长制久清”,水质稳定达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保护好梅花山水库、虎山、陶山、燕山、芦山等自然生态资源,让市民更好地亲水亲绿、回归自然。扎实完成碳达峰、碳中和阶段性任务落实低碳排放指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4.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加强乡村规划和规范管理,推进王巷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持续实施蚌刘路、蚌官路沿线风貌特色改造,逐步打造乡村风貌集中示范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养护“四好农村路”8公里以上。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建成省级美丽乡村2个。深度发掘农业特色资源,壮大休闲观光采摘农业,争创省级休闲旅游示范村1个、星级农家乐3家。启动孙家圩子渡江战役总前委纪念馆改造工程,完成“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

(五)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增进群众民生福祉。

1.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和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城镇就业8000人。扎实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确保劳有所获、劳有所值。持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政策,做好城乡特困供养人员托底工作。精准提供助残助困服务,残疾人康复服务率达到98%以上。积极解决“一老一小”问题,鼓励多元主体多种方式参与医养结合和养老托育服务,运营区级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打造一批省级社区居家养老示范中心;聚焦三孩政策,打造家庭发展中心2个,新增普惠性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200个。

2.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规划建设蚌埠二中教育集团蚌山实验学校,新增雍景院、山水宸院、文馨花都、水游城等4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创建市级新优质学校4所,整合优化中心城区教育资源布局,不断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深化“区管校聘”改革,持续开展“三名工程”,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精准落实“双减”政策,积极探索和提升校内课后服务的有效措施和服务水平,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优质卫生医疗资源下沉,推进宏业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支持多方式建设医联体。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效,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争创省级健康促进示范区。

3.繁荣发展文化事业。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谋划建设区级文化艺术中心,打造文化新坐标。挖掘整合本土文化资源,围绕建党百年、乡村振兴等主题,推出具有蚌山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10部以上。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平台作用,广泛开展文化大讲堂、文艺精品下基层等活动。合理布局实体书店、24小时书屋、自助图书馆,深入打造书香蚌山。推动篮球场、健身路径等全民健身设施配套向自然村和小区延伸,着力实现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深化文旅融合,提升蚌埠嘉年华、热浪岛等文旅项目产业特色,打造城市记忆游、红色游、非遗游等精品旅游线路3条,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4.全面做好风险防控。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严格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做好疫苗接种和应急物资保障,加强集中隔离点、医疗机构等重点部位管理,坚决做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结合区域托管划转,统筹推进全域社会管理、民生保障、公共服务、公用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揽子解决信访积案、征迁安置等重难点问题。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扎实推进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创建。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持续开展安全生产问题大排查、隐患大治理、风险大管控,推广应用智慧安全用电、用气技术,着力抓好消防安全,建成投用城南特勤消防站。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全链条监管。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和宣传,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展望未来的美好愿景,新一届政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持续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忠诚、法治、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

(一)全面建设忠诚型政府。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护城河”“防火墙”。

(二)全面建设法治型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实现线下政务公开专区全覆盖。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让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三)全面建设高效型政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部门“四个一”、乡街“五个一”考核机制,全面提高“七种能力”,努力成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家里手。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点燃敢比敢拼、争先进位的干事热情,保持热火朝天、只争朝夕的干事氛围,让“躺平式干部”躺不住、让混日子的没有市场。

(四)全面建设廉洁型政府。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毫不松懈纠治“四风”,时刻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持过紧日子,深入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把有限财力用到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的“刀刃”上。

(五)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政府的大事,聚焦人民群众所想所盼,强化“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网上问政等平台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扎实推进民生实事项目,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群众的日子过得有盼头、有甜头。

各位代表使命呼唤担当,奋斗赢得未来。站在蚌山发展的历史新起点,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下,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团结拼搏、接续奋斗,全力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为蚌埠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pdf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