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山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区委各项决策部署,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奋力推进新阶段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区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制定的目标任务。
(一)产业发展优化升级
工业经济换挡提速。规上工业企业增至26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提升至74.78%,获评全省制造业发展增速“十快区”。宝馨科技、德泰新材料等7家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富创通科技、海星医疗、诺菲纳米银竣工入规。近郊农业健康发展。新增家庭农场3家,认定区级示范家庭农场1家,申报市示范家庭农场1家。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强村达9个,孙家圩子村被评定为蚌埠市村集体经济发展先进村。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出台《商贸强区实施意见》,推动新消费、新零售发展,万达广场、合家福超市获评省级绿色商场。燕山乡获评“省级特色旅游名镇”,孙家圩子总前委旧址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线路”。安徽蚌山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入驻企业增至243家,预计全年实现销售额25亿元,同比增长20%。
(二)项目支撑后劲强势
出台《蚌山区政府重点项目谋划、推进工作机制》,全年签约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4个,新开工华特科技二期等重点项目20个,竣工蚌山区“四好农村路”提升改造等项目17个。启动蚌埠(苏州)低碳智能产业园、蚌埠(深圳)显示产业园建设,省“大新专”项目开工率、竣工率均100%。创新成立土地利用报批中心,完成土地组卷报批1896亩,出让土地500.08亩。围绕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谋划储备重大项目105个,总投资约1000亿元。申报蚌山区红色美丽乡村旅游、蚌山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等专项债项目6个,获批各类项目资金超3亿元。
(三)创新驱动加速发力
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不断丰富,高新技术企业增至44家;新增省级数字化车间3家,申报蚌埠市“3221”产业团队1个、富创通团队入选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企业科研投入不断提升,已建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55%。有效发明专利净增53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至47.36件,位居全市前列。海勤科技获第十届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三等奖、第六届“创客中国”安徽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创响中国”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
(四)城区面貌更加靓丽
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姜桥路东段、航华路南段、涂山路东段等断头路竣工通车,蚌刘路提升改造顺利完工。建成投用汇金广场、南山宾馆地下停车场等停车设施,新增车位763个,有效缓解老城区停车难问题。城乡居住环境不断提升,实施背街小巷绿化景观提升改造3条。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全年新增绿地30万平方米,提升改造绿地25万平方米,新增绿地游园2个,绿道建设2.3公里,分别完成市级目标任务的300%、100%、100%、115%。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显著,秸秆禁烧连续9年“零火点”,PM2.5浓度同比下降8.1%,下降幅度连续三年位居全市前列。城市管理日趋精细,城区主次干道机械化洗扫率达95%,数字化城管成效显著,按期办结率达100%。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效果明显,受到市级充分肯定。
(五)民生福祉稳步增进
全年实现民生保障支出约10.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9.5%。发放城乡低保金、残疾人等各类困难群众(低保、特困、残疾人、妇女、孤儿)补贴1945万元,帮扶群众超3000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289万元,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896人。2021年持续提升住房保障,实现新开工安置房600套,回迁安置1204套,改造验收农村危房9套。在乡街、村居养老服务站点全覆盖的基础上,新增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家,重点提升居家养老餐饮服务,建成老年食堂4个,新增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13个。村居综治中心建设达标率100%,信访案件按期办结率100%。
(六)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升,黄山学校竣工验收,一实校南山校区建成投用,智慧校园建设成效显著,成功入选全省唯一“全国智能化研修平台试验区”。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在全市率先完成各阶段疫苗接种工作任务,建成蚌埠市首个区级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实验室。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建成运营市五院+宏业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密型医联体。文体事业卓有成效,区图书馆开馆运营,新增蓝莓庄园生态农庄等2个安徽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获评全国县域足球典型。文明创建成果斐然,新增蚌埠市道德模范6名(含提名奖2名),“蚌埠好人”4名,蚌埠市文明市民1名,蚌埠市“新时代好少年”2名,喻义巷社区获评2020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称号。双拥、科普、宗教、外事侨务、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工作均取得新进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产业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能够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偏少,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规模还需进一步壮大。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供给还有短板,老城区愈发拥挤,停车难等问题亟待解决,南部新城生产及生活配套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民生事业还需进一步补强,医疗、教育事业等重点领域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托管变更后,我区管理面积和人口进一步增加,做好社会事业服务难度进一步加大,民生保障支出面临更大挑战。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十四五”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当前我区发展也迎来双重机遇。一方面伴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淮河流域经济带、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自贸区蚌埠片区等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尤其是国家层面发布的《江浙沪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为蚌山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辖区托管变更使得我区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优化,要素资源进一步集聚,中心主城区地位和商贸强区发展优势更加突显。同时南部新城的蚌埠(苏州)低碳智能产业园、蚌埠(深圳)显示产业园相继开工建设,以新型显示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愈发强劲。这都将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新动能。为此,我们将深入贯彻区委各项决策部署,积极抢抓机遇、努力攻坚克难,力争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三、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为完成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始终坚持项目引领,持续提升经济发展新动能
2022年,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区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10个,总投资1032.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0亿元。
1、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商贸强区战略,围绕淮河路商圈,加快二马路商业地块、汇金商业广场二期项目建设进度,实现开业运营,实施老城更新项目,启动淮河巷、太平街、南山路提升改造,弘扬老蚌埠特色商业文化。围绕中部片区,加快实施光彩大市场提升改造项目,推进鹏欣中心、拓基中心项目建成运营。推进南部新城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奥林商业广场建设进度,竣工运营新威生活广场。聚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围绕东海大道周边,谋划实施凤凰国际、绿地中央广场、万达总部楼宇经济集聚项目。在南部新城片区加快推动城南大健康产业园、宁波必创跨境电子商务项目,开工建设颐高数字经济产业园、皖北星谷大学生创客中心,正式运营蚌埠远洋呼叫中心及海王星辰区域总部项目。全年实施商贸服务业项目15个,总投资105.6亿元。
2、壮大制造业产业规模。加快园区建设,推进蚌埠(苏州)低碳智能产业园和蚌埠(深圳)显示产业园建设,加快实施南部新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快德泰新材料、蚌埠捷登智能制造、惠隆鑫年产2000万台智能扬声器等一批在建项目建设进度,提升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实施显示产业链延伸工程,尽早开工建设奥源电子、高美福商业显示、海勤显示谷创新产业园等一批新项目。稳步推进传统产业发展,建成投产和平乳业二期、丰原医药研发中心等一批项目。全年预计实施工业项目26个,总投资94.66亿元。
3、提升中心城区能级。围绕南部新城快速发展,开工建设M-H-7路,M-H-13路等5条道路及配套工程项目,打通城南交通路网,推动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开工建设,实现市二院暨心血管医院建成运营,建成投用雍景院等四所配套幼儿园,全力提升南部新城服务供给。稳步推进解放路AB地块(碧桂园清樾小区),虎山东路西AB地块(琥珀观山悦小区)等房地产项目建设,打造优质居住环境。围绕北部老城有机更新,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停车场及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结合“靓淮河”工程,启动淮河南岸蚌山段景观整治项目,实施好津浦铁路文化公园、青年街中平片区、南山片区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推进宏业路B、F地块安置房等项目建设进度,持续焕发老城发展活力。全年预计实施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项目69个,总投资832.4亿元。
(二)不断坚持开拓创新,有效激发实体经济动力
1、优化营商环境。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深做实24小时不打烊的在线政务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审批事项实行“容缺办理”,全面提升服务效能。推行好“掌上办”、“智慧办”服务功能,推进更多事项进驻政务服务网,满足企业、群众办事需求。聚焦“双招双引”,成立园区工作专班,实施好帮招、帮办、帮扶,提升服务效能。确保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2个,亿元以上开工项目不低于25个,竣工项目不低于16个。
2、坚持科技创新。加强与东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南京)软件谷对接,共建创新合作平台,支持实体经济扩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稳步提升,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中心覆盖率达60%以上。加快“双创”成果培育和转化落地,新增有效发明专利50件以上。培育“专精特新”企业3家,新增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3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企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3、强化要素供给。充分利用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加强项目谋划和资金争取,整合提升区级投融资平台,研究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集中利用社会闲散资金,最大限度满足企业资金需求。谋划推进城市更新—铁路枢纽文化旅游建设工程、红色美丽乡村旅游、高端新型显示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债项目9个,总投资超70亿元。发挥好土地报批中心工作职能,出让工业用地1000亩、经营性用地1800亩。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产业园、金智常安等人力资源平台优势,搭建企业与大中院校沟通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各层次用工难题。
(三)坚持建管一体,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1、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持续打造环杏山水库、梅花山水库周边生态带,继续实施好蚌刘路、蚌官路沿线风貌特色改造,有序推进农村道路硬化,实施垃圾、污水乱象整治,建设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2个。鼓励海上明珠等产业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挖掘近郊农业资源,争创省级休闲旅游示范村1个、星级农家乐3家。稳步推进土地流转,不断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培育一批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提升城市服务能力。加快城区路网建设步伐,实施中荣街北段、中山街北段贯通工程,推进堤下路拓宽改造,规划实施连通老城主要商贸、文化场所的慢行系统。聚焦老城区“停车难”问题,建成太平街立体停车场、铁路公园地下停车场等停车设施,新增公共停车位3900个。建成运行区级数字城管中心,提升道路清洁机械化作业规范标准,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社区27个,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分类收运设施达标率均达到100%,助力蚌埠市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3、提升城乡生活环境。结合“靓淮河”工程,启动淮河南岸蚌山段景观整治,持续提升城区绿化面积,新增改造绿地11万平方米,新增街头游园1个、绿道2公里,推动南山公园、大塘公园等生态绿地和公共空间贯通开放。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控工作,加大餐饮油烟、建筑扬尘、散乱污企业整治力度,确保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持续上升,确保秸秆禁烧连续十年“零火点”。加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改造提升城郊林带。加强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居住、绿色出行,完成上级下达的能源双控指标任务。
(四)统筹社会事业,增进百姓民生福祉
1、筑牢民生保障工程。持续压减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保障民生支出不降低,持续做好困难人员托底。聚焦老有所养,持续推进养老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打造省级社区居家养老示范中心。扎实做好“稳就业”相关工作,举办专场招聘会30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8000个。启动征收雪华路棚户区和朝阳路东侧、淮河路北侧危旧房改造项目,加快推进鸿运华府、天沣望淮府等安置房建设,力争全年安置房开工建设600套、竣工170套、安置1428套。
2、深化平安蚌山建设。建成社区信息网络综合平台,持续推进信访积案和突出问题化解攻坚。建立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持续推进“雪亮工程”、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助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集中解决信访积案、征迁安置等困难问题,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快城南特勤消防站建设,加强应急装备配置保障,提升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
3、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新增小区配套幼儿园4所,规划建设蚌埠二中教育集团蚌山实验学校,正式投用黄山学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支持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与大院大所建立紧密型医联体。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常态化开展背街小巷环境整治,结合老城区文化印象,探索打造更多网红打卡点。提升蚌埠嘉年华、热浪岛等文旅项目运营效益,打造城市记忆游、红色游、非遗游等精品旅游线路3条,争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双拥、人防、科普、宗教、外事侨务、社会信用、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疾人等事业全面发展。
(五)明晰发展思路,健全工作保障机制
1、建立重点工作谋划机制。聚焦“四化同步”,科学研判全区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围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生态提升等重点领域,提前谋点布局,超前构思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动对接宁波市等先进地区,学习先进地区发展思想和工作理念,提前做好重大战略、重点任务准备工作,提升思维广度和把握机遇能力。
2、贯彻重点工作项目化机制。深入贯彻“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机制,高标准严要求排定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任务表和路线图,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将工作量化、细化,按季、按月、按周逐步推进,实行重点工作推进全过程管理。
3、强化工作考核督办机制。加强重点项目、重点工作日常考核,实时掌握重点项目、重点工作推进序时进度和差距不足,及时予以工作提示提醒。强化考核结果导向作用,建立赏罚分明的督查考核制度,大力弘扬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营造只争朝夕的干事氛围,激发干部职工主动担当作为。
各位代表,做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担子重、责任大。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工作状态,坚定信心、开拓进取、担当作为,努力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力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为蚌埠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