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蚌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9-07-06 16:10 来源: 蚌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也是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编制好蚌山区“十三五”规划,理清今后五年发展思路,对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蚌埠重返全省第一方阵,把蚌山建成皖北首善之区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全区上下围绕建设皖北首善之区的战略目标,攻坚克难、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以转型发展主线,努力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抓住了我市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利完成“十”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经济发展实现 “六个翻番”预计“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亿元,是期初的2.18倍;财政收入达到10.18亿元,是期初的2.98倍;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亿元,是期初的4.2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亿元,是期初的2.1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5亿元,是期初的3.7倍;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总量预计达60亿元,是期初的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67元,是期初2.2倍。均实现了翻番目标。

产业结构层次显著提升预计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3:20.8:77调整为2015年的1.4:22.8:75.8。与“十一五”末相比,一产下降0.9个百分点,三产下降约1.2个百分点,二产增加2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98.6%。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首位的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以高端商贸服务业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层次不断提升

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城市大建设如火如荼,一批老旧小区完成整治改造,棚户区改造任务在全市率先全面完成。城乡环境明显改善,新增绿化面积153.1万m2,城市建成区绿化率由期初24.27%提升至35.9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62 m2,道路绿化率达到97%。淮河路中央商务区、东海大道高端商贸服务集聚带、城南新区三大板块建设稳步推进。淮河路中央商务区的升级改造初见成效,陆续建成合百大名品中心、天洋国际大厦、汇金商业广场、合家福、商之都等项目并投入运营。全面建成万达广场一期二期、蚌山投资大厦,南翔城市广场、鹏欣水游城正在建设,东海大道高端商务集聚带初具雏形。城南新区建设成效显著,“四纵四横”路网格局全面形成,蚌埠新二中建成投入使用,嘉年华建成并投入运营,晟光科技触摸屏产业园、汇精精密模具产业园、瑞晶智能终端产业园、韩东亚电子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投产。 

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年均增幅实现10%以上,新增就业2.8万人;民生工程投入逐年增加,“十二五”期间区级累计投入1.8亿元;最低生活保障初步实现城乡接轨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1474套(已完工684套,在建790套),发放城乡低保金50余万人次、发放金额1.35亿元,医疗救助困难居民1.4万人次、发放近1300万元,临时救助困难人员1600余户、金额近170万元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等各项事业不断进步,先后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国家级玉文化产业基地”、“六五普法中期评估先进区”、“省级商贸示范区”、“安徽省第一届文明城区”、“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等荣誉称号。教育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蚌山小学南山郦都校区、第一实验学校汇金校区建成投入使用,第一实验学校初中部(老二中)正式招生,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大,消费维权体系逐步完善,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实现“三证合一”;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花鼓灯嘉年华、蚌埠(光彩)玉器文化城分获国家4A级、3A级旅游景区;依法治和社会治理工作明显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过去的五年,是蚌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提升,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是巩固提升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果、向建设皖北首善之区奋力迈进的五年。五年取得的成就,体现了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凝聚了全区方方面面的努力和汗水,展示了全区人民的智慧和精神,积累了困境中发展提升的宝贵经验。成绩令人鼓舞,经验弥足珍贵,为“十”乃至更长时期蚌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新的形势和环境。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转为中高速,生产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成为发展主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要赶超东部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仍需要加快发展经济。安徽省要通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实现中部领先,蚌埠市作为皖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正处于全力冲刺全省第一方阵的关键时期。作为蚌埠市的中心城区,蚌山区更要有担当精神,肩负起冲刺全省第一方阵的排头兵责任,全面加快皖北首善之区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在“十三五”时期,积极适应新常态,坚持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双轮驱动,注重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实现蚌山区经济的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同时,“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各类新旧矛盾交织凸显,要求务必更加重视社会建设,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加快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使全区人民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发展方式,坚持“1234”发展战略,以“一主两翼”发展框架为载体,以“456”行动计划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为支撑,实现“四区同创”目标,努力把蚌山区建设成为与蚌埠中心城市相匹配的中心城区,进而建设成为幸福美好的皖北首善之区。

(二)总体思路

1.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

2.实施“1234”发展战略。 “一个目标”:打造皖北首善之区,建设幸福美好的新蚌山;“两大产业”:主攻高端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三大板块”:着力实施淮河路中央商务区、东海大道高端商贸集聚带和城南新区;“四大中心”:打造高端商贸服务业中心、新兴产业集聚中心、总部楼宇经济中心和金融类金融集聚中心。

3.遵循“一主两翼”发展框架。继续坚持“十二五”提出的“一主两翼”城市发展框架,完善内涵,扩展外延。“一主”即以主城区为发展轴,外延涵盖东海大道两侧区域,东向延伸到解放路和宏业路两侧区域,重点打造“万达广场”和“南翔城市广场”两大主体工程,着力发展楼宇经济,把主城区打造成楼宇经济集聚区。“两翼即以淮河路中央商务区和城南新区为两个增长极对淮河路中央商务区进行升级改造,使之成为传统商贸特色区和高端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城南新区在“十三五”时期要南向拓展,跨过中环线越过水蚌线,构造“大城南”概念,产业发展上按照“三带一廊”格局打造现代产业集聚区。

4.实现“四区同创”发展目标。强化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两大支撑,按照产城一体的发展原则,把蚌山区建设成为高端商贸服务业的集聚区、战略新兴产业的集聚区、总部楼宇经济的集聚区和城市建设的示范区。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蚌山区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壮大经济总量,提升产业层次,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空间布局,美化生态环境,确保蚌山建设成为高端商贸服务业的集聚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总部楼宇经济的集聚区、城市建设的示范区,实现六个提升,力争六个翻番。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以上,高于全市平均增幅,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超100亿元;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期末力争超20亿元。

——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首位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高端商贸服务业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降低传统产业比重。到2020年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5:30:69.5左右。

——投资消费不断扩涨。投资规模实现翻一番,年均增长13%以上,“十三五”末固定资产投资冲刺200亿元,芯华集成电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运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以上,期末力争达300亿元。

——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全面完成老城区提升改造,重点规划城南新区产业发展项目,着眼于产城一体、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实现宜业宜居宜游的幸福美好新蚌山。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

——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大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法治蚌山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新增就业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加快发展,科技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1%,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9件,社会保障和就业水平不断提高,人居环境不断美化。

三、坚持创新引领,加快产业升级

坚持立足实际、聚焦产业,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上下联动、多措并举,把精力集中到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上来,实现蚌山区经济的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到2020年,全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创新能力大幅增强,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六个领先”,努力把蚌山建设成为高端商贸服务业的集聚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总部楼宇经济的集聚区、城市建设的示范区。

(一)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体系

推进商贸服务业高端化。以东海大道为主轴,依托万达广场、南翔城市广场和鹏欣水游城等项目,打造总部楼宇经济的集聚中心;推进以淮河路为中心的周边市场改造,建成二马路精品城、南山宾馆改造、天洋国际大厦等项目,打造传统商贸特色区和高端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实现业态集聚、产业融合、服务多样和品牌高端的发展态势。“十三五”末,年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商贸服务业企业力争达2家,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以上商贸服务业企业力争达5家。

大力发展电商产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的有机结合,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推进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区建设,壮大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电商科技园及城市配送中心,培育一批电商企业,支持本土企业自建网上交易平台或利用第三方平台交易,促进传统产业和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十三五”末,力争电商物流产业园区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电商企业营业收入超10亿元1家,超亿元10家。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空港高端物流业集聚带,引入第四方物流平台,推动澳门生鲜农产品冷链加工物流、合百大皖北全渠道智能物流配送中心、顺丰速运皖北物流中心等物流项目建成,争取2020年之前全部投入运营。新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建设皖北地区较大现代物流中心。加大对后青春工业设计院支持力度,加强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研究所对接,培育、引进、储备一批工业检测、设计、评估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企业。创建蚌山区青年研发创意园,积极申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创新发展金融类金融产业。推进金融文化产业园建设,加强与类金融企业合作,规范和培育一批担保公司、P2P公司、商业保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基金公司,拓展融资渠道;推动金融类金融产业和中介服务业集聚发展,打造服务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创建安徽蚌埠互联网金融示范区。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地域文化,着力将蚌埠光彩玉器文化城打造为中原地区最大的奇石玉器工艺品展示、销售和博览中心。加大梅花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中华古民居、大明文化产业园发展生态游、娱乐游;以淮河路中央商务区为重点,培育皖北地区首席购物游目的地;推动实施孙家圩子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的扩建工程,突出红色旅游特色;以花鼓灯嘉年华、室内水公园为龙头,招驻大型文化、休闲娱乐企业,完成陶山植物园旅游项目开发,建成全市旅游业亮丽名片。“十三五”末,创建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3个,力争旅游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

(二)加速新型工业化迈向中高端

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为首位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晟光科技、心里程高新智慧产业园、瑞晶智能终端产业园为龙头,寻求电子终端产品突破;建成芯华电子年产18万片微波集成电路芯片项目,依托复旦大学科技创新平台,创建蚌埠微电子研究院,提升蚌埠市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构建工业化的新型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力争培育产值达100亿元以上产业基地1家以上, 50亿元以上企业2家,10亿元以上企业10家。

加强企业孵化平台建设。积极整合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源参与孵化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孵化器作用降低创业门槛。积极支持蚌埠“双创”基地、WM众创智慧谷、汇精模具众创空间发展壮大,培养创新型人才,努力催生创新型科技企业成果成功转化。到2020年末,力争培育和转化创新性中小企业50家,力争在新三板挂牌10家,培育1-2家行业小巨人。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支持晟光科技、心里程高新智慧产业园、甲骨文创新科技产业园、芯华电子集成电路等骨干企业建立产、学、研科技研发平台,鼓励企业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引导企业将各类研发总部、中心设立在蚌山区。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全力打造新兴产业集聚中心。“十三五”末,力争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或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三)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以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依托海上明珠院士工作站,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鼓励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家庭农场建设,积极扩大与其他地区的农业合作范围。加强对省级示范合作社的管理,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合作社有序发展。力争“十三五”末规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8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超过20个。

以服务业理念发展休闲农业。利用农业近郊优势,加快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支持和平乳业、蓝莓庄园、海上明珠、绿艺农业等龙头企业发展,着重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引导土地向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适度集中,提升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水平。依托现有农业产业基地、梅花山等旅游资源,努力打造特色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区。

四、坚持协调发展,建设示范城区

稳步推进城市建设。老城新城统筹建设,统筹谋划,加快沈圩城中村、无线电总厂周边等安置房建设进度,稳步推进宏业路、雪华路、燕山路等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棚户区(城中村)改造。2016年在全市率先实现老城提升改造和棚户区改造的全面完成。构造“大城南”概念,以佳源·东方都市、宝业·学府绿苑、新威·龙门悦府等高品质住宅项目及互联网+科技园、文创智慧城、医药大厦、体育中心等重点项目为依托,打造以黄山大道为中心的高端商务住宅区和总部经济走廊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区配套,建成三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一所综合性医院。加大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市容环境管理,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完善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道路承载能力,实施道路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提升新区品位和形象,把新区建设成交通便捷、宜居、宜业、宜游的优美城区,实现新城和老城的同步建设和同步发展。

提升城市管理整体水平。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和公共活动空间,加快面向大众的城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老城区主次干道提升改造,构筑宜居宜业宜游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统筹地上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探索推行PPP模式、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以市场化、专业化机制推动专业公司及主体参与城市管理和建设,解决城市建设和市政维护资金短缺及人员不足问题,全面提升交通、通信、供电、供热、供气、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水平。建设“两个基地,一个中心”的数字档案馆,实现城市管理的精致化和精细化。

五、强化绿色发展,促进生态和谐

坚持绿色富区、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居民富裕、蚌山美丽。

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强资源环境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全区形成绿色消费自觉。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贯彻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

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深入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严格执行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标准;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用水制度,推进全区低效用地再开发,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倡导合理消费,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倡导低碳循环发展。严格执行国家建筑节能标准,逐步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按照区域错位发展,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控制重点行业碳排放。鼓励绿色出行;实施循环发展,逐渐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探索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六、坚持开放发展,构建合作共赢格局

优化开放发展环境。优化对外开放发展的硬环境,坚持以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为先导,加快构建货畅其流的立体交通体系、现代物流体系;优化社会环境,大力加强法治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工作生活环境建设,增强对外开放的吸引力;优化政策环境,坚持推动政策措施创新,着重完善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政策支持体系,努力破解融资、土地、用工等瓶颈问题。

创新招商引资模式。“456”行动计划为抓手,围绕高端商贸服务业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和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探索资产换税收、资源换税收、项目换税收、房租换税收模式。创新招商引资思路,实现由“政策招商”向“产业招商”、由“多元招商”向“精确招商”、由“政府招商”向“企业或中介招商”、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由“关注项目、资金”向“注重企业家”的转变;整合招商引资新模式,综合利用产业链招商、零地招商、以商招商、互联网招商、中介招商、精准招商等新的招商模式;营造招商引资环境,以良好的法律政策、行政效率、服务理念、文化氛围和高效的生产要素市场,吸引创新型、成长性企业,实现创新与效率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参与区域合作竞争。加强与央企和发达地区的深度合作,整合区内优势资源,推动“三大板块”协同发展,力争与发达地区合作共建园区,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

七、坚持共享发展,繁荣社会事业

坚持科教兴区。激励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和拉动能力,提高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积极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城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造省级教育强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造回民小学、铁三小、老二中,建成城南、陶山和水游城等新校,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依托蚌山区五大教育集团,加快推进集团化办学,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行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配套建设4-5所幼儿园。

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城乡新型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满足城乡居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南新区建成一所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改造提升蚌山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强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新建区疾控中心并尽快投入使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医联体整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提升人口服务水平。建立适应人口发展需要的政策支持,关注特殊家庭、人口老龄化等人口发展现象,充分利用城市生活e站等平台,关心关爱特殊人群。建立健全与全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体现城乡不同特点的养老服务体系,将燕山乡敬老院改造成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十三五”末,基本实现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并将社区信息化建设纳入“数字蚌埠”发展规划,建成区、乡街、社区三级综合服务平台,保证群众不出社区就可以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切实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关注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积极支持发展残疾人事业,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区”。

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深入开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融合通达,追求卓越”的蚌山精神,积极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本土特色文化。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力争再选塑1-2名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道德模范。

加大促进就业力度。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就业援助,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就业信息网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加强和改善就业服务,强化就业、创业培训,优先推荐本区劳动力就业。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发挥工会等组织积极作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做到应保尽保。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实现城乡救助全覆盖。加快以回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等多元化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全区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居住问题基本解决。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健全完善综合文化服务体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加大对重点文化人才和重点创作项目的培养扶持,提升蚌山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以举办省运会为契机,兴建蚌埠体育中心,加强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素质。

八、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治理能力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依法履行政府职能,推进帮办中心及各乡街、村居为民服务中心标准化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政府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深入贯彻国务院提出的《关于运用大数据 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充分运用大数据先进理念、技术和资源,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服务和监管,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不断创新对社会组织的培育、规范和管理,更好地发挥对市场主体的引导功能。

提升社会综合治理水平。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加强“平安蚌山”建设,以持续改善民生为重点,统筹抓好社会事业发展、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和谐稳定等各项工作,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积极创新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切实解决信访难题,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社会大局平安和谐。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精心制定“七五”普法规划,切实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进一步规范执法、司法权力运行制度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落实国家司法体制改革各项举措;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条例》,努力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提升公共消防安全水平,确保全区消防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大力推进人民武装工作,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做好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工作。加大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创新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创新社区管理方式和服务功能,探索实行“村改居”。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注重选拔熟悉基层工作、热心社区服务、具有专业水平的人员充实到社区工作岗位。加强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管理服务中心、民间社会组织建设,有效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效率。推进大型集中安置居住区的规范化管理,完善组织管理机构和配套服务设施。

建设法治政府。以建设法治蚌山为目标,大力推进依法治,提高政府和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与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的提案,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和工商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加强民族、宗教等工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加强基层民主。深化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重要内容的基层民主实践,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机制。积极创新基层民主自治的方式方法,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降低社会管理和服务成本。依法推进城市社区居委会、农村村委会、小区业主管理委员会的民主自治,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机制。

九、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十三五”规划是统领蚌山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需要全区上下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共同努力,共同奋斗;需要健全各种保障措施和支撑体系,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

(一)加强党的领导

加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政策的工作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打造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领导班子。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政治引领功能,提升服务群众本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加强协调管理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市县规划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以本规划为指导,制定相关专项规划,共同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各部门、各领域的相关规划、行动方案、专项政策,要围绕本规划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具体化,形成落实总体规划的支撑。同时加大部门间的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力度,完善相关专项规划、政策,形成具体操作性措施。

(三)加强跟踪监测

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自觉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区政府有关部门要对重点领域的发展情况适时开展专题评估,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由区政府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并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根据中期评估情况以及区内外形势变化需要进行修订时,由区政府提出意见,报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完善统计制度,加强对节能减排、劳动就业、公共服务、收入分配、房地产等统计工作,为监测评估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础。

(四)坚持深化改革

坚持市场化的取向改革,激发市场活力,营造“双创”环境。属于政府职责的工程项目,必须合理利用政府财力,周密组织,科学实施。属于市场主导的工程项目,要通过产业导向、规划指引、政策支持予以推进。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效能建设。优化蚌山区政府资源配置,坚持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和监督评价制度,加强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提高政府运行透明度,建设服务型政府。

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续贷过桥资金,为依法合规经营、生产经营正常、信用状况良好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提供短期过桥资金。充分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设立财政扶持、工业发展股权投资等专项基金,创新投入方式,“借转补”逐步实现向股权债权投资方向转变。积极稳妥引进融资租赁公司,规范和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等民间金融机构发展,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五)坚持创新驱动

抓住安徽省纳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范围,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着重抓好龙头骨干企业和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创新工作,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要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通过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大规模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驱动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要密切产学研之间的联系,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加大公共资源、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整合力度,力争取得一批突破性的创新成果。

(六)强化人才支持

大力推行“人才+项目”、“人才+基地”的引才方式。依托重大项目引才聚才,重点在高端商贸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和智能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培养和引进一批专业贡献大、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显著的行业领军人才,引进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引进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资本运营、项目管理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

(七)强化项目支撑

项目建设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确保十三五规划任务落地的有力“抓手” 坚持把引进落实重大项目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抢抓新机遇,争取大项目,落实大投资把握国家加大农业、水利、民生、文化、社会事业等领域投入力度的有利时机,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项目为重点, 科学谋划一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在更大范围谋划争取项目。进一步放大蚌山区中心城区商贸物流、产业基础、人力资源等优势,大力实施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经常性招商和以商招商,形成“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来一批”的联动效应。

突出抓好重大工业项目和重大三产服务业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升级;抓好重大交通及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速城乡融合抓好新型社区及房地产项目建设,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抓好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八)强化资金保障

加大信贷投入,发挥蚌山区作为蚌埠市金融中心的优势,鼓励金融机构在金融资源配置上向蚌山区倾斜,优先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银企对接工作,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中小微企业新三板上市,扩大融资规模。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创新民间资本投资方式,引导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等方式,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有效拓展创业创新与市场资源、社会需求的对接通道。利用PPP等模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增强蚌山区投融资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