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蚌山区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1-03-11 16:49 来源: 蚌山区人民政府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2021111日在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副区长  关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及“十三五”工作回顾

2020年是蚌山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极其不易的一年,面对疫情、汛情叠加,发展、转型并重的复杂局面,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扎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下,深入实施“六大攻坚行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推动经济复苏与灾后重建,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稳定。蚌山区连续八年获全市综合目标考核“优秀”等次,区领导班子连续八年获评“好班子”。

不平凡的2020,在于全面小康决战决胜,我们全力以赴、抓好落实。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近90%,发放城乡低保金、各类特殊群体救助补贴3528万元。卫生健康支出1.2亿元,同比增长93%。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完成目标任务103.6%,医疗救助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困难家庭公租房保障实现动态应保尽保。

不平凡的2020,在于首善蚌山三年回眸,我们信心倍增、充满干劲。“首善蚌山建设三年行动”开启以来,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36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超29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8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中心城区能级、产业结构层次、生态环境质量、居民生活品质、社会治理能力实现全面提升。

不平凡的2020,在于防汛抗洪形势严峻,我们严阵以待、妥善处置。提前全面排查山体、水库、危房、小区,组建防汛机动抢险队162人、青年突击队76人,105家社会组织志愿参与一线巡查。设立“四启动一建设”区级扶持资金100万元,受灾农户及时挽损,危房改造全部提前竣工并通过验收。汛期发放特困救助金56万元。

各位代表,不平凡的2020,更在于前所未知的疫情天灾突如其来、来势汹汹。蚌山区作为蚌埠市中心城区,在这场总体战、阻击战中,一直承担巨大压力。

面对疫情,我们夜不成眠、担当作为。区委、区政府累计召开64次会议指挥调度,第一时间成立领导小组、指挥部、工作专班,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隔离医学观察,跑在病毒前面,织牢防控大网。在最危急阶段,以最大的政治担当,采取最严格的管控措施,确保中心城区疫情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牢牢守住全市“战疫”的核心防线。

面对疫情,我们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累计筹措资金2000余万元、一次性口罩30余万只、防护服3580套、消杀物资9670公斤党员、群众及各类社会组织踊跃捐款捐物近千万元。200余名医务人员,2000余名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日夜值守、冲锋在前;小区保安、快递人员、环卫工人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父子兵”“亲兄弟”“夫妻档”演绎别样风情。辖区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全员上岗,保障封闭小区、楼栋生活必需品供应。城南商会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商会组织。蚌山“逆行者”,从心惊胆战到身经百战,只有一件志愿服的距离;蚌山“逆行者”,从“我”到“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目的——挺身而出、慷慨前行!和衷共济、战胜疫情!

面对疫情,我们统筹兼顾、纾困惠企。专班推进复工复产,2月底在全市率先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率100%;5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实现转正,一举冲至全市前三。全年减税降费4.9亿元,退税超亿元;争取到位产业扶持资金5000余万元;新增企业2848户,同比增长25%;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80%,始终居全市首位。

前三季度全市通报的14项分县区主要经济指标中,我区2项第一、7项前三、11项高于全市、9项高于全省。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财政收入增长9.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5%,建筑业产值增长25.5%,继续保持“总量进位、增速领先”的良好态势。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突出转型升级,产业实力持续提升

1.项目建设有力保障。区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100%1161项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总量市辖区第一。新增入库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10个,总额约23亿元。强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对接合作,着力构建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区领导外出招商86次,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6个,其中长三角、珠三角项目占比96%成功举办蚌山(深圳)产业发展合作恳谈会,现场签约项目9个,总投资41.5亿元。在建、计划新开工项目全部挂图作战,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6个、竣工12个。衡亮电子电容屏、海星医疗器械等8个亿元以上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体现效益。

2.商贸服务企稳回升。新冠肺炎疫情对传统商贸服务业打击巨大,作为商业大区,我们积极应对,全力抢回疫情损失。全年兑现商贸政策资金超1000万元,发放线下消费券1400余万元。限上电商企业增至33家,超亿元电商企业增至10家敦煌网跨境电商平台正式运营,完成进出口额1亿美元。和平乳业开启新零售模式。百货大楼、百大名品试水直播带货,带来营业额1200万元。奥林商业广场开工建设,聚云互联网科技园启动运营,京东电器城市旗舰店入驻南翔城市广场篾匠街获评省级特色商业街区。

3.科技创新迅速推进。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家、规上工业企业6家、省级数字化车间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超30%,全市第一。海勤科技一期、基融富高分子材料、西门子低压电器智能制造等一批高科技项目顺利投产。天成包装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晟光科技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院开展实质性产学研合作。幸福工场韩铁工团队入选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全区团队总量增至5个,居全市前二。

4.园区经济蓬勃发展。坚持筑巢引凤,聚力打造特色园区。智慧产业园、科技创新园、智能终端产业园等园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半导体产业园投入使用,首批入驻企业5家,总投资36亿元。跨境电商产业园获评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入驻企业超230家,年产值超20亿元,有效带动就业2000余人。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新业态集群化发展,新引进总部经济项目20个,吉行物联网等产业互联网平台上线运行,营业额5000万元以上特色楼宇增至5栋。

(二)聚焦融合发展,城乡面貌日益改善

1.宜居城区建管兼顾。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中,我们承担任务最重、样本点最多、成效最优。数字城管收集问题3.8万件,按期结案率99.97%。争取棚改专项债1.73亿元,完成中山街西侧等征迁项目5个。投入4700余万元,实施4条道路“白改黑”及蚌官路、蚌刘路改造。涂山路东段开工建设,虎山东路南段(燕山路—黄山大道)竣工通车。针对百姓痛点堵点,持续用力、精准发力,城区新增车位1204个,完成市定目标任务232%;城南生活垃圾转运中心建成投用,日处理量500吨;生活垃圾分类天桥街道试点成效明显,居民参与率达85%,分类投放准确率超70%。新二中及奥体中心公厕获评省级旅游公厕。

2.近郊乡村焕然一新。村庄清洁百日攻坚行动有力推进,整治村容村貌等问题8000余个,问题清单、对账销号的“台账式管理法”被全市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超95%。“四好农村路”扩面延伸19公里,建设任务全部清零。在全市率先实现天然气“村村通”。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个。孙家圩子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省级特色旅游名村。

3.生态优先擦亮底色。“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省级验收,区生态环境分局获评全国污染源普查表现突出集体,区直机关管理中心获评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大气污染防治深入推进,餐饮油烟、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严格管控,PM2.5年平均浓度降幅连续两年居全市第一。秸秆禁烧连续八年“零火点”。植树造林562亩,新建游园2个、绿道4.2公里,改造透水树池1330个。新增绿地20.6万平方米,提升改造28万平方米,分别完成目标任务172%、112%。水清岸绿景更美的生态画卷,正在珠城中央挥毫泼墨,徐徐展开。

4.城市底蕴日趋厚重。连续三届获评省级文明城区,“中国好人”增至27人,总量全市领先,文明之区、好人之城已然成为全体蚌山人的行动共识。喻义巷社区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任务全面完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实现覆盖率100%,区图书馆、宝兴面粉厂文化街区等项目开工建设。发展乡村文艺队伍60余支,培养乡村文艺骨干100余人。卫调花鼓戏《香油记》登上全国戏曲百戏盛典,花鼓灯《赶灯场·扭呀扭》获省政府表彰。

(三)致力民生改善,百姓福祉不断增进

1.社会保障托底有力。在全市率先实行乡街直接审批的小额临时救助。新增社区养老服务站17家,完成首批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687万元、企业稳岗补贴814万元,完成各类就业培训2900余人,新增就业岗位6800余个。安置房开工2059套、竣工2898套、回迁2708套,安置群众2954户。全市迄今为止关注度最高、难度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二马路改造项目,启动商业招商和住宅安置。

2.平安蚌山和谐共建。获评全市首批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连续六年获评市级平安建设先进区。诉调对接和商会调解工作获省人大充分肯定,综治智能化平台建设获省政法会议点赞。村(社区)综治中心建成率100%,新建省级示范点3个。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64件。处置欠薪案件172件,追讨薪资1623万元。信访案件按期办结率100%,积案化解率86.7%,均全市领先。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新校长选拔任用机制,深入推进教师“区管校聘”改革,获评全市基础教育质量先进单位,一实校中考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连续三年居全市公办学校第一。铁三小教育集团正式组建,龙星实验小学(原雪华小学)投入教学,南山学校、龙湖幼儿园完成改扩建。启用蚌山教育云平台和微课制作中心,提前完成智慧学校建设任务。中小学及幼儿园实现一键报警和人脸识别系统全覆盖。

4.各类事业统筹推进。建成全市首家区级核酸检测实验室。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100%。新增入库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等非标专项债2.4亿元,新建村卫生室2家,升级改造7家,实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办理退役军人社保接续927人。申请发明专利170件,净增有效发明专利87件。设立食品安全工作站2个,推动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第七次人口普查扎实开展。国防、双拥、人民武装、体育、科普、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十三五”时期,我们聚焦首善目标不动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先后荣获17块“国字头”奖牌和57项省级荣誉表彰。

这五年,是经济发展大提速的五年。“十三五”时期,蚌山区在全市综合目标考核中,连年获得优秀等次,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阶段。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可达145亿元,是2015年的2.6倍;财政收入达16亿元,是2015年的1.6倍;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亿元,是2015年的2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9%;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7%。

这五年,是产业能级跃升的五年。以高端商贸服务业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和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获评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百大名品、天洋风信子城、南翔城市广场、吾悦广场等商贸综合体相继开业运营,新增商业楼宇面积超70万平方米,鹏欣水游城即将全面竣工,万达写字楼进驻企业260余家。智能制造基地被列为全市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之一,累计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77个,新增特色产业园区4个;全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3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3家、规上工业企业24家,初步形成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这五年,是城乡品质大提升的五年。“一主两翼”发展框架逐步优化,完成全区单元控规全覆盖、城市设计全覆盖、村庄规划全覆盖。挂牌全市首家省级森林城区,新建游园12个、绿道17公里,新增、改造绿地274万平方米,绿地率由36%提升至44.3%,绿化覆盖率由36.8%提升至47.2%。新建升级农贸市场14个,提档改造花鸟市场等特色街区9个、背街小巷46条。老旧饮食群篾匠街管理模式被全省推广。在全市率先实现环卫保洁、市容秩序管理、农村垃圾治理市场化运营。南部新城基础设施日臻完善,19条主次干道陆续通车,10个居民小区建成入住,集聚人口超8万人;新二中投入教学,新二院、新党校即将竣工,奥体中心成为全市新地标,并成功举办第十四届省运会。

这五年,是改革活力大迸发的五年。积极推进经济社会领域改革,深入实施简政放权,高效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在全市率先打造“马上办”体系,效率监督实现“互联网+”;率先实行“一网、一门、一次、一窗”改革,企业开办实现“一日办结”;“四经普”清查法人单位7146家,高居市辖区第一,较“三经普”增长220%;率先实施“村改居”,撤销村委会9个,设立新社区8个。累计建成国家级双创平台2家、省级4家,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保持全市领先。

这五年,是民主法治大进步的五年。连续五年获评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区,荣获全国矛盾不上交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维稳安保全省先进集体等称号在全市率先建成区级信访维稳中心,率先贯通区、乡(街)、村(社区)三级视频巡查系统,率先对接中央综治数据。社区协商“六事”机制入选全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十大成果,中央政法委、国家民政部召开现场会推广协商经验。区法院获评全省法院“一站式”建设优秀特邀调解组织,区检察院“精细案管”获评全省基层检察院建设工作品牌。

这五年,是民生福祉大改善的五年。累计民生支出46.6亿元,发放城乡低保金1.1亿元,城乡新增就业岗位3.5万个。在全市率先完成集中连片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累计征收11921户,建成保障房1272套、安置房8596套,回迁安置17131户。提升改造老旧小区69个,改造任务全市最重,提前两年完成。基础教育普惠均衡发展,获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省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新建学校5所、改扩建6所,新增中小学学位11000个、幼儿园学位3300个在全市率先实施信息化教学,摘获国家级素质教育成果奖1393项,全市领先。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不断增加,全区现有各类医疗机构109家、医务人员755人,较2015年分别增加22%、7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6个乡(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完成提档升级,在全市率先设立区级军博馆、美术馆。

各位代表,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五年成绩来之不易,其中蕴含的经验更加难能可贵。五年来的生动实践启迪我们:

——勇争先,是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始终牢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聚焦首善蚌山建设,全区总动员,上下一条心。用一往无前的锐气、一马当先的豪气,创造出蚌埠市前所未有的考核“八连优”,彰显着日益壮大的“蚌山实力”。

——抢机遇,是加快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始终牢牢坚持只争朝夕的机遇意识,在城市大拆迁大建设、文明城市创建、“两个中心”“两个一号”战略等全市大事要事面前,全区上下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中心城区的升华与蝶变,印证着引以为傲的“蚌山经验”。

——抓落实,是加快发展的永恒主题。我们始终牢牢坚持实干为要,行胜于言。面对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产业转型等时代问卷,全区上下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盯,一个骨头一个骨头啃,用实际行动展示着坚韧不拔的“蚌山力度”。

——惠民生,是加快发展的核心目标。我们始终牢牢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千方百计增强要素供给,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区上下用辛勤汗水浇灌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首善路上散发着安居乐业的“蚌山温度”。

各位代表,抚今追昔,饮水思源。政府工作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份成绩,都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更离不开全体干部群众的团结拼搏、奋勇争先。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蚌山建设发展的各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建设首善蚌山,发展首善蚌山,来不得急功近利、虎头蛇尾,这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日积跬步至千里”的韧劲。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沟沟坎坎:创新发展动力还不够足,转型升级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要素制约日益趋紧,重大项目的发展支撑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还存在短板,民生事业还需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不畏艰难,积极应对,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也是我区经过多年建设、多年积累,产业效益即将全面展现,迎来新一轮经济大发展爆发期。历史的指针,指向新的刻度。我们深知,蚌山将面对更多困难与挑战;我们相信,蚌山也必将迎来更多机遇与辉煌。

《蚌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将提请本次大会审议。经大会批准后,区政府将认真组织实施。“十四五”时期,我区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现代服务业和智能制造两大产业,逐步实现发展动力、发展模式“两个转变”,做到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争当蚌埠建成“三地一区”两中心、实现“五个更加”新征程排头兵,勇当安徽省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生力军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纲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5%,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5%,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80%以上。

——创新驱动迈出新步伐。紧抓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打造高质量科技创新平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技改投资年均增长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高新技术企业增至50家以上,打造省级以上重点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6家以上,新增省级以上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5个以上,创建省级双创平台3家以上。

——生态文明实现新进步。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全面建设“三山两廊”生态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30%。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不断降低PM2.5浓度,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5%。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省市下达的目标范围之内。

——改革开放形成新格局。主动融入和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借助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溢出效应,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提高招商效益,力争引进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10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累计利用市外资金600亿元以上。

——社会治理得到新提升。牢固树立“安全无小事”意识,全面落细落实安全稳定各项要求,加快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化应急管理体制,强化重点领域安全保障。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数字技术与政务服务、社会管理、信用体系深度融合,着力提高公共安全、社区服务等领域的管理和保障水平,加快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协同发力,推进结构性改革,持续加大教育、医疗、养老投入。促进教育公平,争创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实现集团化办学城乡学校全覆盖。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力争新增就业岗位3.6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加快健康蚌山建设,发挥紧密型医联体作用,构建医疗卫生“一刻钟服务圈”。持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中心站点实现社区全覆盖,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46.5张,更好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三、2021年政府工作任务

各位代表,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面向未来,我们接过的不仅是历史的接力棒,更是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接过了一份必须做好的时代答卷。

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逐步形成,更多市场和资源将在更广阔空间,实现良性互动、协同联系;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全面加快,发展要素将迎来新一轮流动和整合,倒逼区域内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争先进位;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正式成立,“绿色自贸、数字自贸”的特色定位,将推动我区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自主创新与自由贸易深度融合。国际、国内、区域三个层级、三个视角,都昭示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因循守旧只会错失发展,畏缩不前只会坐失良机,我们唯有以更大决心、更强勇气破藩篱、涉险滩,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才能开辟新阶段现代化首善蚌山建设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做好2021年政府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2021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财政收入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创新驱动,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

1.扩大智造产业规模。围绕新型显示、电子信息、5G等产业,着力强链补链延链,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努力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积极引进智能芯片、集成电路等领域优质企业、高精尖项目,推动新型显示产业向系统总成、整机方向发展,提升效益转化水平。开工建设富创通红外触控模组、翔宇辉高分子材料等项目,竣工投产卓瑞源显示模组、诺菲纳米银等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新增专精特新”企业3家。

2.突出科技创新引领。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攀升,引导传统企业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等方式优化升级,支持海勤科技、高美福电子等企业扩大研发投入,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实施技改项目3个,新增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3个,高新技术企7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注重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强化质量品牌建设。大力培育新型众创空间,新增省级以上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各1家,省级以上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个。

3.提升产业园区能级。全力抢抓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构建,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注重与沪苏浙结对共建产业园区,加强产业链双向融合,不断完善交通、商业等生活服务设施,推动运营专业化、产业集聚化。开工建设高新电子信息产业园。筹备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积极招引云计算、物联网等企业,加快培育数字经济产业。探索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以运营带动招商,基金入驻带动实体入驻,链接主导产业发展所需资源,服务政企银校实现跨地域合作。

(二)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1.增强政务服务效能。优化升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开设长三角“一网通办”综合窗口,提升企业准入、服务和管理效能,助企纾困、促企发展,以企业活力带动地区整体提升;建成“亲清”包办服务平台,线上及时分办、线下全程包办;完善“一企一组一策”帮扶机制,建立“一企一档”动态数据库。主动融入自贸区建设,创新谋划针对性改革措施,倒逼效能提升,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培育发展外向型实体,加强品牌建设和技术革新。全年净增“四上”企业45家。加快完善政务服务大厅配套设施,不断拓展“掌上办”便民服务事项,设置老年人关爱窗口,助力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跨越“数字鸿沟”。

2.保障资源要素供给。切实做好企业发展空间、人力、资金保障,全面梳理、推动调整城南土地性质,谋划引入更多优质资源,计划组卷报批土地1000亩。坚持“亩均论英雄”导向,开展低效企业盘活清退专项行动,建立闲置资产动态信息库,向存量要空间,令闲置转生机;楼宇资源实现乡街共享,力争引进年纳税千万元以上总部经济项目10个帮扶企业解决用工难题,组织专场招聘会8场以上,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紧缺技能人才。加快平台公司改制,提升实体建设和资金运作能力水平。谋划组建主导产业投资基金,积极推进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等技术应用,支持企业直接融资,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力争新增小微企业担保贷款2亿元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涵养优质税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3.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优化招商引资方式,制定招商手册和产业发展图谱,注重招商联动,打造招商引资服务闭环;突出全员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从区内企业家中优选一批“招商顾问”“招商大使”。优化项目考评办法,加大有效投资和经济效益考核比重,推行项目落地“红黄绿”三色清单管理模式,签约项目一周一研判,进度一周一调度。常态化举办主题招商推介活动,至少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6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个,产业类项目10个。瞄准国家政策导向,聚焦新基建、新服务等重点领域,谋划高质量发展项目182个,总投资约1380亿元。开工建设德诠新材料二期等亿元以上项目15个,竣工投产丰原医药研发基地等亿元以上项目5个。支持建筑企业拓展市场、提升资质、创建品牌,建筑业产值增长20%。

(三)聚焦商业转型,打造新型消费首选地

1.优化商业街区布局加快城市更新,制定实施淮河路片区、宏业村片区等老城区复兴规划,优化消费承载能力和体验,全面推进老城复兴;注重传统商贸与历史文化要素有机结合,持续推动宝兴面粉厂、花鸟市场等历史文化街区向周边延伸辐射和开发建设,串联篾匠街、南山公园、大塘公园等老蚌埠元素,构建“Z”字型特色商业文化体验长廊,打造老蚌埠记忆名片。有序推进光彩大市场部分街区提质升级,打造南翔云集文化特色街区,培育形成新兴文化消费集聚地。加快城南新商业中心建设,开工建设建筑产业园、律师产业园、大健康产业园等总部经济平台,打造第三产业新增长极。

2.丰富商贸服务业态。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转变,开业运营二马路商业广场、汇金商业广场二期。申报省级特色商业街区3条,乡街各延续打造特色街区1个。推进智慧商业建设,加快数字化改造,提供全方位数字生活服务,探索发展智慧超市、商店、餐厅等新零售业态。鼓励实体商业通过直播电商、社交营销,开启“云逛街”等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新模式。优化便利店、农贸市场等城乡商业网点布局,鼓励连锁品牌企业设立社区便利店、社区超市,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创新发展夜市经济,绘制夜间消费地图,做好培育提升、业态导入文章,谋划夜食、夜游、夜购、夜演“四部曲”,擦亮“夜蚌山”品牌。

3.强化现代服务支撑。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鼓励电商、文旅等服务企业发挥大数据、技术、渠道、创意等要素优势,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加快培育引进研发设计、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加快推动电商物流协同发展,培育电商龙头企业3家、本土电商品牌2个,新增外贸实绩企业6家,实现进出口总额2亿美元;建成投用华运智能仓储物流园。

(四)突出以文聚力,打造珠城文化发扬地

1.加强文明风尚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全域文明城市创建。坚持身边好人季度评选,开展道德讲堂、好人故事会、先进事迹基层巡讲,接力放大典型示范效应。创新开展线上志愿服务活动,举办公益创投项目大赛,扩大“益暖蚌山”影响力。注重环境整治与文化赋能,打造精品特色小区2个、最美街巷6条。新增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6个,以乡村小喇叭打造家门口的“有声课堂”。

2.注重文化服务惠民。持续建设“书香蚌山”,全面开放区图书馆,依托区图书馆、共享阅读点、农家书屋构建“一刻钟阅读圈”;开展“书香之家”“书香社区”“书香乡街”系列评选。培育乡村文艺队伍10支、乡村文艺骨干30人,农民文艺大篷车“9+N”模式巡演20场。实现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达标,完善“联办+参评”“总分馆+菜单式”机制,唤醒沉睡文化资源,打造“没有围墙的文化馆”。

3.推进文旅融合升级。加快“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深度融合大健康、大教育、大体育等产业,着力发展“无烟工业”。燕山乡争创省级特色旅游名镇,打造全市乡村旅游首选地,助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推出研学游精品线路,打造生态农业、红色教育研学点,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争创3A级景区。重组升级花鼓灯嘉年华,开启“夜间游园”新模式设立非遗保护传承基地,绘制非遗手绘地图,打造全市首个非遗集市。

(五)强化协调推动,打造城乡融合示范地

1.提升精细治理水平。深化智慧城市建设,建成投用城市智慧管理系统,大力推进智慧用电、智慧用水等智能消防预警系统建设,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为城市管理插上“云翅膀”。提高道路清扫保洁专业化水平,城区主次干道机械化洗扫率达95%。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市场化运作全覆盖,形成分类投放、收运、处置全链条体系。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5%。完成全区农村污水管网一体化建设。推动堤下路拓宽改造和中荣街、中山街北延,打通姜桥路东段、涂山路东段等“断头路”。推动区域慢行系统建设,新建太平街等4处街头停车场,初步构建智慧停车系统,着力解决老城“停车难”问题。

2.培育乡村发展动能。持续激发乡村活力,采取盘活资产、股份合作和服务型经济等方式,培育一批经济强村。坚持“做大产业建龙头、做大龙头促产业”,探索推进农村土地集体流转、整体运营新模式,积极发展形式多样、规模适度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谋划建设城南田荣铁路无水港、空港物流园。竣工投产和平乳业二期,开工建设福淋乳业二期,加强品牌建设与推广,逐步打造长三角绿色乳制品供应基地。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培育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个、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1个。完成蚌刘路、蚌官路改造提升工程,打造珠城最美城乡连接线。

3.夯实绿色生态基石。优化城乡绿地布局,拓展绿色公共空间,推深做实河长制、林长制,加快建设南部新城“三山两廊”城市生态骨架,做好生态保护与城市环境品质提升;持续加强老城补绿种绿,建成津浦铁路文化公园,新增设计多元、感观多彩、功能多样的“口袋公园”2个,推进南山公园建设,形成以大塘公园、南山公园为核心,堤下路、中荣街和中山街为骨架的老城绿化生态格局。全区新增绿地8万平方米,提升改造绿地10万平方米。促进绿色产业发展,支持天成包装等企业参与快递包装生物可降解绿色治理。坚持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关,探索引入第三方治理;确保秸秆禁烧连续九年“零火点”,持续改善辖区空气环境质量,全力消除老百姓“心肺之患”。

(六)情系百姓关切,打造社会和谐幸福地

1.织密民生保障网络。完善区级养老指导中心功能,打造省级社区居家养老示范中心,新建陶山社区养老站等一批第三方运营站点,启动老年食堂建设和运营试点,燕山养老中心建成区域性特困人员失能失智养护中心。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新增就业岗位5500个。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完善公租房市场化运作机制。大力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安置房开工建设790套、竣工1078套、安置1544套。

2.筑牢社会稳定根基。争创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个。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巩固深化社区协商“六事”机制,新增成功案例110个以上。持续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升级全部拆迁村综治中心,确保达标率100%;乡村关键路口增设视频探头,实现可视化指挥调度全覆盖,全域构筑平安家园。深入开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安全生产排查整治,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持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制定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加大积案化解攻坚力度,构建智能接访一体化平台,着力打造法治信访、阳光信访、责任信访。

3.统筹社会事业发展。争创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继续深化教师“区管校聘”改革,扩大集团化办学覆盖面,建成黄山学校,推进一实校城南校初中部和徐桥小学建设,谋划引入北大培文学校。加快“健康蚌山”建设,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强化疫苗冷链体系建设,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开工建设新燕山乡卫生院、新雪华乡卫生院,竣工投用新二院,力争建成市五院+宏业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一院+黄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紧密型医联体。推进建立老兵谈心室和军创小镇等退役军人创业基地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管理中心(站)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持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争创省级食品安全示范街区1个。圆满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任务。

四、持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过去一年,区政府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不动摇,不忘初心更加自觉,凝聚共识更加有效,履职尽责更加有力。着力加强政治建。习近平总书记时隔四年再次考察安徽,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我们及时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着力加强法治建设。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健全法律顾问制,履行“三重一大”事项法定程序,全年完成政府决策事项合法性审查197件。坚持审计监督全覆盖,完成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项目4个、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项目3个、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项目11个。主动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办理市区两级人大代表议案建议75件、政协委员提案84件,办结率100%、满意率100%着力加强作风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压减一般性支出5%。持续深化机关作风整顿,坚决防治文山会海、痕迹管理倾向。

各位代表,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必须树立新气象,扛起新担当,展现新作为。以上率下写春秋,优胜劣汰看劲头。我们将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

(一)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广泛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讴歌党的丰功伟绩。持续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二)履职尽责重法治。严格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制度,强化重大风险评估,做好决策合法性审查。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完善行政复议诉讼机制,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提升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扩大公众参与覆盖面,不断提升政府工作透明度。

(三)勇于创新干事业大力加强学习型政府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克服“本领恐慌”,让境界视野、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更加自觉地把蚌山发展放到长三角一体化大格局中去审视、去考量,持续完善部门“四个一”、乡街“五个一”考核机制,全面推进学习先进、对标发展,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让创新产生效益、提升品质、引领潮流。

(四)务实担当抓执行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目标引领,科学谋划重点工作布局、重大项目支撑,创造性抓好工作落实,向服务要效率,向改革要效率,向奋斗要效率。坚持从群众的立场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深入一线查实情,立足实际谋实招。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岗位的全程管控和审计监督,坚决治理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

(五)廉洁自律守底线。全面履行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强化警示教育,进一步深化廉政文化建设,坚定不移把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向深入。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再压减一般性支出5%以上、“三公”经费8%以上,财政资金优先用于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

各位代表,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新的一年,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雄心开路、铁肩担责,凝聚无比磅礴的奋斗力量,奋力开创新阶段现代化首善蚌山建设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2021蚌山区政府工作报告.pdf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