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山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9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的关心支持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区委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首善蚌山”建设目标,全面落实“1234”发展战略,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全区经济社会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区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制定的目标任务。
前三季度,全市通报的14项分县区考核指标中,蚌山区8项指标位列前三,其中4项第一,领跑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8%;财政收入增长7.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1%;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8.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进出口总额增长144.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3%。
(一)产业发展提速换挡
预计全年可实现一产增加值同比增长4.5%;二产增加值同比增长5.5%;三产增加值同比增长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17.8:80.6。一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花卉科技产业园、安徽水利水田林舍等项目;新增适度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家,花卉苗木、设施蔬菜等特色农业种植面积1660亩,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3%。二是加快工业强区建设,规上工业企业增至2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3家,高新技术企业22家。鑫众科技研发中心主体建设,泰坦新能源产业园主体建成,海勤科技一期设备进厂,天成活性新材料研发中心竣工投产,德泰新材料一期项目3月初投产,预计全年可实现销售额5000万元。市级智能装备制造基地连续三年实现产值超25亿元。三是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建设成效初显,全年实现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6家,占全市新增企业数量的80%,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连续多年占市区比重超45%,并呈上升趋势。百大易商通物流园竣工并投入使用,新城吾悦广场正式营业,夜市经济发展先声夺人,“夜蚌山・乐生活”平台上线商户突破400家。
(二)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全面落实“三个一切”服务理念,进一步健全重点项目“五推五保”工作机制,实现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22个,续建项目34个,竣工项目17个,预计全年可完成投资120亿元。其中,省“大新专”项目开工17个,开工率100%,居全市第一位。创新成立征迁拆违组、重点项目推进组和5个驻外招商组,完成土地征迁14万平方米,新增5000万元以上投资入库项目16个,引进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6个。实施“项目提升年”行动,开展重点项目“百日攻坚”活动,按期组织重点项目集中开工、集中观摩活动,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二马路棚户区改造项目实现复工,足球小镇一期正积极推进土地挂牌,半导体产业园主体封顶,城南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再添新园区。在全省重点项目推进工作考核中,我区成绩优异,受到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通报表彰。
(三)创新驱动加速发力
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不断丰富,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美福电子获2019年市级两化融合企业、2019年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华特科技获2019年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企业科研投入不断提升,西门子汇精智能制造研发平台孕育新成果——西门子低压电器智能制造项目开工建设,天成活性新材料研发中心竣工并投入使用,泰坦新能源等6家企业实现技术改造投资14.5亿元。创新成果初见成效,全年新增发明专利申请456件,授权188件,净增有效发明专利51件,零度新能源等18家企业成功挂牌科创板,高美福电子丁林冬团队、凌坤智能科技年四成团队,获评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数量全市三占其二。年四成入选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
(四)城区面貌持续改善
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征迁2010户,征迁土地14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省级目标任务提前完成,以工农家园为试点,实施小区立体绿化工程。淮河巷等5条道路白改黑及下水管网改造基本完成,新增绿地面积29万平方米,新建绿地游园2个,完成绿道建设4公里,建成可供市民使用的立体停车库2个。探索实施农村公路路长制,“四好农村路”工程拓宽、延伸道路19公里。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取缔关停“散乱污”企业18家,204户餐饮油烟整治任务提前完成,秸秆禁烧连续7年“零火点”。一体化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三大革命”,完成农村厕所改造1100个,王巷村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仲集村入选首批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五)重点改革不断深化
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和“三高”行业,累计清理散煤营销窝点8家,鼓励天成科技等企业加大可降解塑料制品生产研发力度,单位GDP能源消耗总量同比下降8.36个百分点。全力帮扶实体经济发展,积极为企业降成本,出台《蚌山区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累计为企业减免税费3.6亿元,拨付上级政策资金5.67亿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和“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安徽政务服务网全网办件60170件,提前办结率99.3%,全年办件零投诉。办理时限同比再压缩30%,申请材料同比再压缩40%。加速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房2000余平方米,筹集股金69万元,农民参与改革项目收入115万元,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
(六)民生保障全力以赴
全年实现民生保障支出约10.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90%以上。发放城乡低保金、残疾人等各类困难群众补贴2864万元,帮扶群众超6000人次。安置房项目新开工628套,竣工1054套,安置回迁2180套。社会治理扎实推进,喻义巷社区获批全国扫黄打非基层示范点,南山郦都社区获省级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全区受理各类欠薪案件181起,为1800余名劳动者讨回薪资2000余万元,涌现中国好人3名、安徽好人4名、蚌埠好人13名。深化平安蚌山建设,持续加大安全生产重大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力度。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最大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蚌山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建成运营,一实校南山校区开工建设,雪华小学主体施工,红旗一小、二十六中老校区、铁三小改造完成。国防、科普、宗教、妇女儿童等其他社会事业均取得新进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综合实力不够强,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仍需提升;二是市场主体支撑作用发挥不明显,能够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偏少。三是中心城区的品质和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与群众需求还有差距。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分析研判及预期目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通过当前掌握的情况分析,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内外部均存在一定利好,外部:国家推动“六稳”相关政策措施不断落实落细,为市场经济释放更多活力。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各类资源和政策红利不断汇集,这必将为蚌山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内部:我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发展优势,深入贯彻“1234”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智能制造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双引擎”持续发力,经济发展质量迈上新的台阶。这都为蚌山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区委各项决策部署,特别是加强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领悟和贯彻落实,力争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2020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2%;
——财政收入增长8%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
——进出口总额增长12%以上;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9.2%;
——城镇调查失业率、单位GDP能耗均控制在市下达的目标以内。
三、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为完成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激发经济发展动能
一是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整合园区资源,实施“腾笼换鸟”,确保宝贵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大力倡导节能减排,鼓励企业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市下达的目标以内。
二是持续创优“四最”营商环境。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推动更多跨部门、跨层级事项“最多跑一次”。全面打造“慧办事、慧审批、慧监管”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三是聚焦实体经济帮扶。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四送一服”“行走企业”活动,贯彻落实好上级和区本级关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发挥好卓越融资担保公司作用,切实减少企业融资成本,加大清理民营经济欠款工作力度,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新增“四上企业”24家以上。
四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三重一创”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深与大院、大所产学研合作。支持华特科技、凌坤科技等优质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力争新增专精特新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以上高层次科研团队2个,争创国家级、省级企业孵化器各1个。
(二)提升产业能级,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壮大智能制造产业规模。开工建设德泰新材料二期、医药器械物流园等项目,蚌山半导体科技园、西门子低压电路制造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发挥好高美福电子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在各自领域做精做细,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加快实施工业企业“三年倍增发展计划”,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家,市级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和产值双提升。
二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推进二马路、汇金商业广场建设进度,激发消费动力。深入推进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强跨境电商产业园、花鼓灯嘉年华等重点服务业载体引领示范作用。大力推进夜间经济发展,建立夜间经济示范区3个。发挥好蚌埠作为安徽省工业设计大赛永久举办地的天然优势,引导研发设计、检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依托市二院新区项目建设,加强周边医疗、健康、养老等资源整合利用,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等产业发展新模式。
三是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新模式。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军事院校的沟通对接,积极搭建军企对接平台,重点推进伟业净化与解放军装甲兵学院的科研合作,力争把军民融合产业打造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做好项目建设,着力积蓄经济发展后劲
一是加强招商引资。充分发挥好驻外招商组作用,主攻新兴产业领域,精准实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行动。至少签约国内500强企业1家、总部经济项目30个,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20个、10亿元以上2个,完成省外到位资金90亿元以上。
二是加快项目推进。完善健全重点项目“五推五保”工作机制,编制重点项目125个,年度计划投资120亿元以上。严格落实重点项目建设横道图管理制度,所有在建项目全部划出施工横道图,实施挂图作战。力争实现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26个,竣工12个,投产6个。
三是做实项目谋划。紧盯上级政策,围绕我区主导产业,重点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领域,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年度项目储备规模不低于500亿元。更加注重项目谋划质量,加快推进优质项目早日落地入驻,不断提升谋划项目转化率。
四是抓好政策对接。精准把握上级产业政策扶持方向和资金投入导向,尤其是针对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等大额资金重点支持领域,提前谋划和编制一批符合国家资金投向、有竞争力的项目,用好政策补齐发展短板。
(四)实施乡村振兴,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是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产业集群集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好草莓、葡萄等特色作物的高产创建、标准化生产建设工作。鼓励农民开展个体经营、农产品加工和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种养殖、农家乐、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项目,增加农民创业性收入。
二是加快构建农业现代化经营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壮大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以海上明珠、蓝莓庄园等龙头企业为引领,不断提升合作社规范化运行水平。发展农业适度经营,稳步推进农民合作社、综合社建设,新增适度规模农业经营主体2家。鼓励各类新型主体加强产业、要素和利益的链接,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在强化合作中实现更大发展。
三是持续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积极创新村级经济发展模式。鼓励有条件的村以土地股份合作、农业生产经营合作为主要经营形式,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探索提供服务、物业管理、混合经营等多种集体经济经营形式,不断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四是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快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统筹推进道路绿化、景观沟渠美化、破落违章建筑整治、农村改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完成农村厕所改造500个,生活污水处理率90%,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
(五)提升城区环境,美化亮化城区整体形象
一是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启动征收南山儿童公园周边、中山街西侧周边、纬一社区(盐业公司周边)和小王庄城中村4个项目,共742户,打好我区棚户区及城中村改造工作收官之战。推进航华路南段、涂山路东段、姜桥路东段等“断头路”贯通共程,力争虎山东路南段竣工通车。加快探索老城区立体车库建设模式,为缓解老城区“停车难”进行有益探索。融合历史文化元素,启动建设铁路文化公园,不断改善堤下路周边环境。继续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力争所有计划改造、延伸、修建道路全部竣工验收。
二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在数字城管全覆盖的基础上,构建集监督监控、科学预警决策、物联管理于一体的街长制管理平台。进一步提高道路清扫保洁质量,加强机械化作业的规范标准,坚持每天两普扫,全天候保洁。稳步推进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
三是着力提升绿色发展环境。启动“三山两廊”工程建设,串联陶山、燕山、虎山生态资源,谋划建设燕山路和黄山大道生态长廊。着力提升胜利路与工农路交叉口、解放路与中环线交叉口等重要节点形象。全年计划植树造林300亩,房前屋后零星植树10万株,新增绿地8万平方米、提升改造10万平方米,新建街头游园2个。
(六)完善民生保障,回应群众美好生活期待
一是筑牢民生工程。一般性支出压减5%以上,“三公”经费压减8%以上,保障民生支出不降低。全力做好“稳就业”相关工作,开展大型集中招聘活动20次以上,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个,确保调查失业率低于5%。开工建设燕山路北侧、雅郢城中村、宏业路B地块安置房,主体建成无线电总厂A、C地块安置房,交付安置二马路、淮河路烟厂宿舍、小新庄B地块、马厂湖西侧安置房。力争完成全年开建安置房900套、竣工1300套、回迁安置2070套。
二是加强社会治理。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雪亮工程”和智慧城市安全发展建设,完善“视联网+”工作机制,确保各类视频资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争创省级综治维稳信访工作示范中心,建立健全信访应急处置机制。
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智慧校园建设,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建成投用雪华小学,推进南山学校建设,完成龙湖幼儿园装修改造,开工建设黄山学校,扩大集团化办学覆盖面,组建铁三小教育集团。加快推进健康蚌山建设,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加强村医队伍建设。建成17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站全覆盖。加强小餐饮、农贸市场整治,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推动双拥、人防等其他社会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