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蚌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3-12-06 10:50 来源:蚌山区人民政府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区加快发展,富民强区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繁荣、美丽、和谐的新蚌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区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精化一产、发展二产、提升三产”战略,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奋力进取,大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保持了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完成。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3.9亿元,年均增长13.55%;财政总收入实现3.57亿元,年均增长17.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2.5亿元,年均增长45.7%,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5亿元。
  二是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从2005年的4.5:13:82.5调整到2010年的1.9:18:80.1,二产比重比“十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到28家,实现增加值2.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4.9%增加到9.46%,工业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日益显现。传统商贸业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淮河路中心商务区提升改造有序推进,商贸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姜桥物流工业园区从无到有,全面拉开建设框架,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是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淮河路、朝阳路、东海大道等主干道改造拓宽,凤阳西路顺利打通,南山路中段、太平街、中荣街等道路维修改造;完成了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建成了沃尔玛购物广场、光彩玉器城、清大德人科技研发中心等一批商贸项目,启动建设了商之都、汇金广场、蚌山投资大厦等一批重点项目。时代广场、宏业村大板楼、马场湖、太平街等一批新小区建成使用,棚户区改造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
  四是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中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建成文化活动室25个和1个乡综合文化站。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完成乡卫生院的改扩建2个,新建村卫生室22个。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步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五年控制在5‰以内。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年人以及残疾人等工作不断进步。社会治安大局稳定。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五是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民生工程投入逐年增加,累计投入7412.11万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收入不断提高,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比“十五”末增长86.5%,年均增长12.9%。
  “十一五”时期,是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十二五”面临的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宏观环境,蚌山区作为中心城区,既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期,也是蚌山升级提速、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国际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加速向中西部纵深腹地转移,为蚌山赢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二是我国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经济增长动力由“外需主导”向“内需主导”的转变,为蚌山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京沪高铁的贯通和京福高铁的规划建设、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及加快皖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为蚌山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四是随着蚌埠城市大建设深入推进,资金投入和城市建设力度加大,为蚌山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五是蚌山多年发展的积累和进一步凸显的区位、产业等方面的组合优势,为“十二五”规划的执行以及蚌山的大发展、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蚌山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经济体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发展速度不快是当前我区面临的最大、最现实的问题。二是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国家宏观政策已逐步从应对危机、刺激需求向常规状态回归,各地争取国家投资、社会投资、外来投资的竞争日益加大,继续保持高强度投资的难度越来越大。三是加快城乡建设的任务繁重,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难度加大,新农村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四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社会建设与管理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需要,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领域还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
  综合判断,“十二五”时期,是蚌山升级提速、加速崛起的黄金机遇期。我们一定要正确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坚定信心,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扎实工作,不断推动蚌山区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区”为主题,以“壮大总量、调优结构”为主线,以“升级提速、争先崛起”为总要求,以“主城区、淮河路中心商务区、姜桥物流工业园区”三大提升工程为载体,大力实施三产提升、工业扩张、城乡统筹、开放带动和民生优先战略,巩固提升中心城区地位,加快建设繁荣美丽和谐,宜业宜居宜游的新蚌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要紧紧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乡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1.经济实力更加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达到或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50亿元。工业增加值翻两番,达到10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长两倍,达到1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两倍,达到7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一番,达到150亿元以上,实现全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2.城乡环境更加优美。进一步加快主城区提升改造,积极打造淮河路中心商务区,加快以姜桥物流工业园为主体的城南新区建设,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加大环境生态保护力度,加强市容环境管理,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区品位和形象明显提升,把蚌山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美城区。
  3.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建立相对完善的社会事业服务网络。社会管理、社会安全、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4.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继续加大民生投入,不断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一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按照“优化提升三产,发展壮大二产,做精做特一产”的方针,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文化旅游业,优化提升第三产业;推动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进入园区,发展壮大第二产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精细化,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做精做特第一产业。
  1.优化提升第三产业。坚持积极培育和大力引进相结合,以高端服务业为主攻方向,优化升级传统商贸业,培育和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中介咨询和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优化升级传统商贸业。围绕淮河路中心商务区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完成汇金广场、商之都等重点商业项目建设;积极引入境内外知名大企业,改造升级百货业态;引导和鼓励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文化等高端服务业企业进驻中心商务区;建设品牌专卖店和专业店,完善交通等公共设施,配套发展相关服务业,把淮河路中心商务区构建成皖北现代商贸流通和信息中心。以贴近和方便居民生活为目的,积极培育宏业村、黄庄商业片区,加快发展便利店、连锁店和中小型超市;以满足多层次、多品种购物需要为目的,适度发展家居建材店、仓储式会员店、百货店和购物中心,实现流通业态多样化。
  加快培育文化旅游业。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深入挖掘生态文化资源和现代商务资源,打造现代创意文化和现代商务游基地。围绕陶山、燕山、老虎山以及生态廊道重点建设蚌埠市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率先启动具有传统和现代文化相结合的花鼓灯嘉年华项目,积极推进淮河论坛和人民休闲广场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玉文化产业,加快南山路文化市场、光彩古玩玉器市场建设,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集群,把玉文化产业锻造成蚌山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餐饮宾馆服务业,广泛挖掘地域文化、民俗风情资源,拓展旅游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高端物流业。发挥蚌山商贸优势,整合商贸资源,以直营连锁、特许连锁为重点,提升经营业态;以建立配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为重点,构建多层次的物流体系;以信息化、电子商务为载体,加强交易平台建设,提升聚集功能。加快姜桥物流工业园建设,调整和优化物流资源布局,促进物流产业集聚。重点支持中建钢材交易市场、南翔万商商贸物流城项目建设,积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把姜桥物流工业园建成蚌埠市的现代物流中心。
  积极拓展社区服务业。以满足社区居民需要为导向,不断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区服务项目体系。坚持政府扶持,市场运作,行业管理,加快发展物业服务、家政服务、托老托幼、卫生保健、文化娱乐等便民利民服务组织,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
  2.发展壮大第二产业。按照“壮大工业,突破工业”的发展思路,充分用好自主创新实验区建设的相关政策,通过退市进园、扩区壮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传统产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依托新威科技产业园一期年产2000万片电容式触摸屏及电子书等电子产品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积极引入建设奇宏电子等项目,打造一个以生产计算机散热器、通讯/能源大型散热器、LED照明(路灯、户外照明、室内照明)组装为主的研发制造基地,把高新电子培育成我区的新兴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向园区聚集,实现退市进园。以新型建材、食品加工、机械装备为发展重点,对区内工业企业进行梳理,淘汰落后产能,形成初具规模、行业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工业集聚区。加快鑫民玻璃、珠城水泥等企业技术改造,加速设备更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积极扶持和平乳业工业园建设,鼓励福淋乳业做大企业规模,带动乳制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推进节能减排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加快燕山工业集中区建设。依托姜桥物流工业园,加快燕山乡工业集中区和农民创业园建设,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向园区集中。支持乐约翰食品、九华油脂厂等企业加快发展,支持农民入园创业,抓好农产品深加工和系列产品研发,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提高园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3.做精做特第一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城郊型设施农业,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推进农产品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市场化销售。
  大力发展城郊型设施农业。推进设施园艺综合开发,引导农民发展大棚种植模式,形成若干个蔬菜及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发展设施养殖,鼓励扶持养殖大户,建立养殖小区,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水平。以老鸭湖特种水产养殖场为基地,重点抓好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和养殖技术的提高,积极扶持“海上明珠”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农业机械化和设施装备水平。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工程、垃圾处理站、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强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推动城南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规模扩建。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培育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二五”末,力争新增5家市级农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土地进行合理流转,逐步实现土地向规模经营大户或企业集中。鼓励农村种养大户、经纪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创办或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社、协会和营销组织,培育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高度重视农技推广工作,加大对农技推广的投入保障力度。
  (二)积极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
  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优化城区空间布局,着力打造中心城区,统筹推进姜桥物流工业园区和城南新区的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1.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按照“突出重点、分步推进、整体优化”的原则,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的空间支撑。
  淮河路中心商务区。以打造全国知名中心商务区为目标,立足核心区优势,按照“规划引领,项目带动,集约提升”的思路,改造提升淮河路中心商务区,着力打造皖北一流、安徽领先、全国知名,风貌特色鲜明,空间环境优美,商业文化浓厚,功能配套完备的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旅游、文化、商贸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核心商务区。
  主城区。以提升主城区形象,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加快推进城市商业综合体、大型商务中心和产业特色街区开发建设。以雪华乡城中村改造开发为牵引,逐步将宏业雪华片区发展成以产品研发、商品流通、金融服务、楼宇经济、商务配套为特色的城市区域综合体。以棚户区改造、无线电总厂以及周边城中村地块开发为牵引,逐步将黄庄及周边区域发展成为以传统商贸业、现代服务业和居住餐饮业为主要特色的带状商住综合区。
  城南新区。按照“现代工业新区、生态商住名区、特色物流园区”的要求,以蚌埠现代科技创意产业园、新威科技产业园等重大项目为引领,以城市南拓为契机,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功能设施,合理规划建设高档居住片区,加快南部文化生态新城区建设,力争“十二五”末,基本建成一座生态环境优美、功能设施齐全、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新区。
  2.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区承载、辐射和吸引能力,提升城区品味,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加快城区建设步伐。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和“城中村”改造项目,启动农民新村建设,稳步发展房地产业,逐步形成普通商品房、高档商品房、廉租房等不同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不断加大投入,积极推进辖区内各类道路建设。依据城市发展规划,建设一批供市民休闲的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城市园林、商业街区等,为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城区人居环境。
  合理规划乡村布局。按照“一镇两村三园”的格局,规划乡村建设。优先发展燕山乡中心集镇,形成对全乡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王巷、定庵两个重点中心村建设,以此带动燕山乡的村庄整治。在城市近郊,规划建设燕山乡工业集中区和农民创业园;在城市远郊,规划引导农民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发展形成特色农业聚集园。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十二五”末,基本完成供水、农田水利、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配套,推进农村城镇化。全面完成燕山乡农民新村建设规划,以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为契机,积极建设一批农民新村,大力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推进农村社区化。促进有条件的农业人口转移转化,促进农民市民化。推进农村新风貌建设,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勇于创业、安居乐业、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3.创新城市经营与管理机制。以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为目标,不断提升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广大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居住和工作环境。建立城市信息监督和处置体制,及时掌握城市日常管理动态,有效落实整治和监督措施;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城市管理执法体制,以城市道路、公共场所、居民小区、城郊结合部为重点,加大环境整治执法力度,净化、优化、美化城市。
  (三)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坚持公益优先,改善社会事业的结构和质量,积极提供多样化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使发展和改革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构建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整合教育资源,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姜桥物流工业园建设,按照省级一类标准,建设燕山乡中心学校和中心幼儿园。扎实做好义务教育,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积极开展“省市级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科学规划全区中小学布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实施“名校名师”工程。继续做好特殊教育,坚持轻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2.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完善村卫生室服务功能,积极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有序、合作发展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高度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实施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儿童免疫、老年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全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卫生网络信息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3.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形成区文化馆图书馆、乡综合文化站、村农家书屋、社区文化大院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乡完成集文化教育、文艺宣传、科普教育、影视观赏等一体的综合文化站建设。村拥有标准化文化活动室或农家书屋,力争社区都有室内外文化活动场所。积极开展公益性社会文化活动,坚持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以推进花鼓灯嘉年华项目和举办古玩玉器博览会为载体,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大力加强体育工作。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构建群众体育服务网络。重点抓好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和农村体育,扩大体育消费需求,不断满足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消费需要,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4.积极发展科技事业。激励科技创新,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加强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和拉动能力;提高科技投入,科技投入经费逐年增加。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丰富科普宣传形式和栏目内容,积极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加快高新技术在一、二、三产业中的扩散和渗透,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5.加强人口与计生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和优惠待遇,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和出生性别比,实施积极的健康行为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
  (四)全面提升社会建设水平
  1.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认真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继续推进政务、企务、村务公开,充分发挥职代会、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的作用,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融合通达、追求卓越”的蚌山精神。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文明乡村、文明单位创建。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持青少年身心健康。切实抓好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市民整体文明素质。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广泛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3.加强平安建设。扎实开展创建活动,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工作,增强群众遵纪守法意识,提高全民法制素质。健全法律援助网络,维护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进一步健全社会纠纷调解机制,规范信访秩序,畅通信访渠道,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和不安全隐患,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大防控体系建设,增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4.加强社区建设与管理。发挥基层社区服务功能,增强承接具体社会管理事务的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社区建设水平和自治能力。加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结合城区提升改造,加快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改善街道社区办公条件。
  (五)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切实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增加群众收入,扩大社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努力提高全区人民的幸福指数。
  1.增加群众收入。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加强各项资金发放监管,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依托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项目开展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提高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努力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力争“十二五”末,城镇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一万元以上。
  2.扩大社会就业。完善就业服务,统筹城乡就业,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网络。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企业和中小企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十二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规范发展劳动就业中介服务组织,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提高转岗能力、创业能力和再就业能力。加强劳动保护,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重点做好失地农民、大中专毕业生和失业职工的就业服务工作。优化创业环境,实施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的小额贷款、税费减免及社会保险补贴等扶助措施,建立健全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创业促进体系。
  3.健全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城镇双低覆盖率和标准。加快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抓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的供养;加强自然灾害和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工作,切实做好经常性社会捐助和社会帮扶工作。完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制度,构筑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稳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鼓励发展商业保险,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完善社会保障监管机制。
  4.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旧城区、棚户区以及城中村改造,建设农民新村,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健全医疗保健、环境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推进城市绿化美化工程,提高城区绿化率和森林覆盖率,美化居民生活环境。
  四、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
  (一)切实解放思想,树立开放意识
  坚持以解放思想强化发展动力、创新发展路径,进一步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加快形成凝聚人心、奋发向上的舆论环境和积极进取、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努力营造适应发展新形势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着力打造公平优惠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企业发展环境、重点项目建设环境、招商引资环境和行政服务环境,以包容的胸襟、开放的姿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汇聚各类先进要素,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十二五”时期的大发展。
  (二)加强效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狠抓机关效能建设,完善和健全机关工作制度,加大督查督办力度,促进政务服务再提速,质量再提高。改善创业环境,及时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咨询服务、创业培训服务,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交通条件,增强功能配套,重点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企业生产需求。
  (三)依托项目带动,强化招商引资
  完善项目工作机制,继续落实领导包保责任制、部门跟踪服务制、定期调度制,稳步推进项目奖惩制度,形成全区抓项目、促项目的浓厚氛围。把谋划项目摆在突出位置,围绕淮河路中心商务区和姜桥物流工业园建设,研究、谋划、储备一批重点项目,力争有更多项目进入省市项目盘子。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完善招商体制和机制,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明确招商主攻方向,瞄准大项目好项目,集中优势资源,实行重点突破,积极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团,逐步形成新产业链,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实施人才战略,提供智力保障
  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围绕科学发展选干部、配班子、聚人才、建队伍,树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为科学发展、富民强区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依托企业和项目,大力聚集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使之成为企业用工的重要来源。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个人发展与产业发展相对接,把人才资源配置到创新创业第一线,使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
  (五)完善规划体系,健全实施机制
根据国家和省、市的要求,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衔接的原则,重视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间的衔接;做好各项目标任务的细化分解,明确各部门及乡街履行规划的职责任务,加强分工与协作,切实推进规划实施。健全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舆论监督;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和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并根据形势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进行相关内容的滚动修订,指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