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蚌山区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7-03-09 10:05 来源:蚌山区人民政府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201717日在蚌山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长  任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五年工作回顾

2012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监督支持下,本届政府带领全区人民主动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抢抓新机遇、树立新标杆,攻坚克难、奋勇争先,圆满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实现“十三五”开门红,先后荣获7块“国字头”奖牌和多项省级荣誉表彰,连续四年获全市综合目标考核优秀等次,记集体“三等功”一次,区党政领导班子连续四年被评为“好班子”。

五年来,我们凝心聚力、开拓进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六个翻番、六个领先”的目标任务,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97亿元,是届初1.9倍;财政总收入12.03亿元,是届初1.8倍;固定资产投资101.15亿元,是届初2.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45亿元,是届初1.9倍;规上工业增加值10.57亿元,是届初2.6倍;招商引资76亿元,是届初1.8倍。

五年来,我们科学谋划、统筹布局,发展蓝图逐步绘就

制定“1234”发展新战略,明确“一主两翼”发展框架,东海大道高端商贸政务集聚带迅速腾飞,鹏欣水游城、南翔城市广场拔地而起,全市最大商业综合体——万达综合体成为城市人气新核。淮河路中央商务区转型升级,二马路、蚌埠饭店、宝兴面粉厂等老蚌埠记忆逐步重塑。城南新区日新月异,朝阳南路、延安南路、解放南路、中环线、黄山大道陆续通车,“四纵四横”路网搭建成型;晨阳滟澜山、佳源东方都市等住宅项目建成入住,新二中投入使用,2018年省运会主场馆——蚌埠奥体中心开工建设,花鼓灯嘉年华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跻身全市倾力打造的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挂牌“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成为全市最具投资和发展潜力的经济增长极。

五年来,我们抢抓机遇、精准定位,产业结构更趋优化

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一二三产比重调整为1.117.781.2。近郊生态休闲农业特色渐显,现代农业面积增至9260亩,海上明珠建成“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稳居全市前列。以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为主的新兴产业从无到有,能级不断释放。甲骨文、西门子、人民电器等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相继落地,晟光科技、央企嘉事堂药业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见效,智能终端产业集群雏形渐显。现代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全市首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区”成功获批,青年研发创意园升级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建成运营,日发包裹近4万件,年均销售额10亿元。

五年来,我们更新理念、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动力充沛

积极推进经济、社会改革,深入实施简政放权,顺利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精简整合。在全市率先建成区级帮办服务中心,荣获“全省政务服务系统最佳服务窗口”称号;率先探索道路保洁、市容管理市场化;率先开展国有土地征收和集体土地征迁货币化安置,为“去库存”提供“安徽样本”。大力推进户籍制度、商事制度和文化、科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市管理、项目督办等建成线上工作平台,安全生产、劳动监察、财政管理等实现“互联网+”,数字化、信息化改革走在全市前列。全面夯实科技创新之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风起云涌,建成全市仅有的两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双双进入全省市辖区前十强,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等称号。创新,已成为蚌山走向未来的一张靓丽名片!

五年来,我们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扎实开展征迁拆违,累计实施征迁项目127个,征迁面积461万㎡,完成大建设投资131亿元,陶店、小张庄、二马路等征迁项目多次创造“蚌山速度”,违建基本实现“零增长”。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全市唯一荣获“安徽省首届文明城区”称号,在创城“国考”中,交出优异成绩单。老旧小区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篾匠街饮食群、千万加农贸市场等在全市树立改造升级新标杆,江苏、江西等省份考察观摩团纷至沓来。统筹改善城乡环境,美丽乡村梯次推进,在全市率先完成“三线三边”集中整治;主城区、城南新区、乡村三大板块绿化全面推进,城市建成区绿化率由届初30.3%提升至38.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6㎡,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五年来,我们依法行政、普治并举,民主法治深入建设

充分尊重并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市、区两级人大议案建议124件、政协提案432件,办复率100%。扎实推进“法治蚌山”建设,荣获“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区”称号,沈圩村荣获全市唯一“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体系进一步夯实,“一站四室一窗口”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获中央综治办高度评价,全国综治现场观摩会在我区成功召开。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强化廉政体系建设,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全面公开政府权责清单、公共服务清单、中介服务清单。成功打造“十分钟政务圈”,建成政府办公掌上平台,政务公开更加透明,荣获“全省政府网站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五年来,我们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民生支出累计达到30亿元,发放城乡低保金1.3亿元,城乡新增就业4.5万人。教育事业提质升级,在全市率先实施信息化教学,全面推广集团化办学,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称号。卫生计生服务不断改善,建成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管理平台,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乡街综合文化站、村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建成区级军博馆、美术馆、文化馆率先建成3A级以上景区智慧旅游网。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消费者维权体系持续健全。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区消防大队荣获“全国清剿火患战役成绩突出大队”称号。顺利完成村委会及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建成5个市级示范社区。军民关系不断融洽,连年荣获“双拥模范单位”称号。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在全市率先完成集中连片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改造面积263万㎡,建成安置房166万㎡,解决近2万户群众安居问题。

各位代表,回首2016,全区上下披荆斩棘、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以创新为引领,激活发展新动力

在挑战和机遇并存、压力和荣耀共舞的时代,唯创新者胜、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赢未来!我们强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蚌山经济社会充满盎然生机和澎湃动力。

1.机制创新推陈出新。在全市率先出台干事创业容错免责制度,鼓励干部职工在改革浪潮中昂扬奋进,得到省、市充分肯定。完善部门“四个一”、乡街“五个一”考核方式,设立工作创新奖,激发创新热情,形成人人思创新、岗位争创新的良好氛围。

    2.管理创新百花齐放。创新推出社区民主协商“六事”机制,被全省推广迎接多批次中央、省、市现场观摩。在全市率先建成城市管理微中心,政、企、民多方参与,城市管理实现“互联网+全民”。积极推进城市管理市场化,试点“城市管家”模式,引进第三方实施道路、市容、老旧小区“三位一体”管理,被全市推广,世纪联华小区成为全省老旧小区管理模板;国货路步行街、黄庄二巷饮食群、米亚农贸市场完成规范化改造,垃圾中转站运营、道路保洁任务推向市场,政府身份由“运动员”逐步转为“裁判员”,文明城市创建走出一条极具蚌山特色的成功之路

3.科技创新精彩纷呈。广泛实施“创客+”行动,在全市率先实现社区科普平台全覆盖、“双创”基地三产全覆盖。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数量均居全市第一。全市首家国家级众创空间WM众创智慧谷,入驻导师161位,孵化企业60家;全市首家国家级农业类众创空间,花落蓝莓庄园“星创天地”;跨境电商产业园“聚创空间”、后青春创客空间升级为省级众创空间。持续推动产学研合作,西门子(汇精)智能制造研发中心建成运营,海上明珠建成院士工作站,天成科技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60%以上,居全市领先地位。新增发明专利申请量638件、授权量102件,残疾人张隆发明“智能电动车防盗自动升降双撑”技术,获国家专利10余项,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十大“双创”典型案例,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

(二)以协调为抓手,开拓发展新路径

唯协调共进,方能行稳致远。我们立足中心城区优势,统筹发展三次产业,制定并实施特色鲜明的“调转促456”行动计划,强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第三产业提质升级。针对传统商贸业,积极打造新载体、新品质、新模式。新增兴中路等市级餐饮服务示范街3条;“双十一”当日重点商贸企业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大关,较2015年增长60%;“9号鲜柜”项目创新供销模式,通过网上订单,实现生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供家庭餐桌。针对现代服务业,强力推动增品种、创品牌、提品质。热浪岛室内恒温水公园正式开园;央企嘉事堂区域配送项目税收贡献超2000万元;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后青春工业设计研究院引来全省工业设计大赛,点燃全市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升级的燎原之火。

    2.新兴产业厚积薄发。聚焦企业发展关键环节,强化要素供给,新增建设用地10批次、588亩,投入各类产业引导资金超亿元。注重运用股权投资、债权投资、资本重组、社会基金等杠杆,撬动高科技项目迅速落地,持续催生“智能终端制造基地”虹吸效应,新签约项目20个、开工23个、竣工17个、投产15个。总投资56亿元的人民电器数字化工厂项目正式签约,天成科技生物医药包装科研基地、皖铁智能装备等项目开工建设,上海凡古科技大数据、福建火车头智能投影终端、厦门西马科技散热模组、常州中科天虹聚热模组、深圳心里程智慧产业园等项目相继建成,即将投产。我市首台虚拟现实智能终端产品走向国内、国际市场;首架自主研发生产的工业无人机——“蚌山号”,不久将飞翔在城南广阔天空。

3.近郊农业独辟蹊径。大力实施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科技计划,新增家庭农场1家、千亩以上休闲观光园区2家,蓝莓庄园、海上明珠获批“四星级农家乐”。确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5514户,流转土地面积增至1.6万亩,农村专业合作社增至21家,年均产值达7800万元。

(三)以开放为平台,抢抓发展新机遇

    发展的根本靠开放。我们积极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蚌山经济跃向更高层次,走向更广阔天地。

1.优质服务面向大众。在全市率先建成规范化区、乡街、村居三级为民服务中心(站),编制“十分钟政务圈”便民服务手册。在全市创新打造“马上办”线上督办体系,项目建设效能督办实现“互联网+”。在全市试点“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服务事项申报、查询、办证全流程网上运行。新增经营主体5835,增长39.8%。打好政策“组合拳”,帮助企业“降成本”。出台上市、挂牌奖励政策,天成科技成为我区首家成功登陆“新三板”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完成融资总量51亿元;运用动产抵押、商标权质押、债转股等形式,帮扶企业融资18.2亿元;争取过桥续贷资金6800万元,股权投资、债权投资4000万元,推动企业提质增效;落实“营改增”减税降负政策,为企业减负3100万元;依规降低职工社保缴纳比例,为企业减负781万元。规范类金融机构行为,全力防范重大金融风险,维护经济社会稳定。

2.楼宇经济面向全国。坚持楼宇项目化,天洋国际大厦、南翔城市广场、雪华大厦主体建成,淮河路中央商务区、东海大道高端商贸政务集聚带龙头效应凸显。坚持楼宇特色化,皖北建筑业科研中心一期检测中心封顶,老蚌埠中海文化街区成为全市类金融产业集聚中心。坚持楼宇高端化,万达综合体累计贡献税收2亿余元,苏宁易购、百度、美团等30余家互联网科技企业区域总部先后进驻。甲骨文科技创新园引入深圳全球鹰无人机等一批高科技智能装备企业,品牌效应日趋放大。

3.文化传承面向未来。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区文化馆被评为“全国最具影响力品牌名校”,老干部活动中心投入使用,老年大学运行有声有色,赴马来西亚、香港等地开展文化交流。守护传统文化根脉,争取国开行专项基金2800万元,保护性改造宝兴面粉厂片区,现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8人。强化精神文明建设,81家“道德讲堂”开展活动300余场,注册志愿服务队伍196支、志愿者1.9万余人,国家、省、市好人增至82人、道德模范增至19人,总量居皖北县区前列,蚌山区已成为“好人之城”、“善意之城”。

(四)以绿色为基调,优化发展新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积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绿化水平稳步提升。整合零散资源,创新实施“以林养景、政企合作”模式,建成街头游园2个、绿道4公里。自我加压,强化绿色覆盖,新增绿化面积25万㎡,提升绿化面积66万㎡,完成市下达任务2.3倍。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成片造林1250亩,义务植树10万株,“省级森林城区”创建通过考核组验收。

2.环保力度持续加大。开展餐饮油烟、露天烧烤、燃煤小锅炉、道路扬尘等专项整治,加强项目建设事中事后环保监管,审批项目12个、验收项目15个,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1起,处罚企业16家。圆满完成大气、水污染治理任务,连续四年实现秸秆禁烧“零火点”,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3.美丽乡村成效显著。开展主次干道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转运、集中处理,农村清洁工程渐次覆盖。陈梁、燕山、洼王、雅郢、雅居等村居拆出新空间,奠定发展新基础。蚌官路、蚌刘路等绿色长廊生机盎然,万亩花田即将展开俊美画卷;省级美丽乡村仲集村建设全面铺开,完成村庄规划。创新建成“乡情守护”平台,确保留守儿童受教育、有温暖,“皖北最美乡镇”建设,景美、情更美。

(五)以共享为目标,完成发展新任务

    评判一个地区经济好坏,不仅要看路有多宽、楼有多高,更要看共享水平。我们谋经济、抓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一句话:人民至上!

    1.民生工程深入实施。民生支出8亿元,增长35.3%,增幅全市领先。发放城乡低保金2018万元、双拥抚恤金595万元。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3.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万人、新农合3.3万人。实物配租保障房396套,审批农民自建房50户,棚改征收5414户,安置房开工7202户、竣工8685户,回迁安置7566户。陶山二期、燕山新村、鹏欣水游城一期、泷湖湾一期完成回迁。新增就业11083人,技能培训1228人,发放劳动密集型企业贷款2400万元、小额担保个人贷款1566万元。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83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70余万元。

2.平安蚌山气象一新。市首家区级信访维稳中心投入使用,创新建成综治信息化平台,在全省率先与中央综治数据无缝对接,综治维稳实现“互联网+”。探索“网络信访”新机制,网络信访登记764件,办结率100%。深入清理欠薪案件,为劳动者追回报酬1653.7万元。创新组建“2+X”安监队伍,开展多领域、专业化隐患排查,以资金资源小投入,撑起安全生产大环境。强力整治消防隐患,火灾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高度重视防震减灾,荣获“省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朝阳社区获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3.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全市率先启动“村改居”试点,撤销金圩村村委会,挂牌“施徐光彩社区居委会”。打破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瓶颈,第一实验学校总校、水游城分校及26中新校主体建成,老二中校区续建体育馆。计生服务加快转型,分级诊疗有序推进,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新模式。做好农村道路及市政设施养护,汛期无内涝灾害发生。建成使用农产品快检室9个,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建成燕山乡新敬老院,试点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模式。在全市率先成立区级总工会。民族宗教工作卓有成效,中央政治局委员、统战部部长亲临太平街清真寺调研指导。国防、人民武装、人防、档案、史志、机关事务管理、外事侨务、老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等事业均取得新进展。

    (六)以法治为保障,筑牢发展新基石

积极践行“两学一做”、“讲看齐、见行动”等活动,深化干部作风建设,领导班子带头学党章、党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做合格党员;高度关注民生,开门接访群众54批、336人次。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开展小金库、酒桌办公等专项整治,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首次开展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完成经济责任审计项目20个,完成重大合同合法性审查75件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416件、行政复议案件28件。认真办理市、区两级人大议案建议21件、政协提案84件,解决群众关注的一批热点问题。

各位代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实践证明,如果没有高瞻远瞩的眼界、夙夜在公的勤勉、百折不挠的韧劲、决战决胜的勇气,无论如何也取得不了如此丰硕的成果!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鼎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广大干部群众和衷共济、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蚌山区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支持蚌山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砥砺前行,我们品尝了艰辛,经历了艰难,收获了自豪,也积累了经验。

一是必须坚持思想解放,以新观念寻求新突破。皖北首善之区建设不是口号、不是政策,是思想、是战略。唯有不断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蚌山首善之树方能开枝散叶,雄立于一方天地。谁看不到机遇,谁抓不住机遇,谁就是蚌山发展的历史罪人。

    二是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以大开放带动大发展。五年征程,已将创新深深烙印在蚌山人灵魂深处。全区上下积极践行新理念,坚定不移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社会创新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让我们有底气立足蚌埠中心城区,有信心建设皖北首善之区。

三是必须坚持民生为本,以真惠民赢得真拥护。万事民为先。我们始终把人民幸福作为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充分尊重基层智慧与首创精神,在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下,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城乡改造与产业发展。未来,也只有继续千方百计把群众之事办好、办实,才能汇集磅礴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是必须坚持稳定为先,以强责任夯实强根基。稳定是根本大局。没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一切改革发展都无从谈起。我们必须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持续推进综治信访维稳改革进程,畅通群众发声渠道,密切干群关系,方能铸就牢固的发展基石。

五是必须坚持团结奋进,以正风气弘扬正能量。人心齐、泰山移。五年来,我们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埋头苦干、奋发有为、团结向上的干事创业氛围。一个个“蚌山速度”、“蚌埠标杆”、“安徽样本”,正是广大干部职工一任接一任,建设皖北首善之区的伟大接力!

各位代表,五年的成绩是辉煌的,五年的经验是宝贵的,我们要倍加珍惜这些难得的精神财富!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传统商贸业占比高、增速低,处于换挡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晚、总量小,尚未形成对GDP的核心支撑。二是发展空间捉襟见肘。老城区改造密度越来越大,城南新区可用区间受限,难以承载更多、更大项目快速落地。三是融资平台支撑不够。项目征迁建设、产业引进扩张均需要大量资金作支撑,我们的平台起步晚、底盘轻、包袱重、专业力量弱,尚不能满足全区快速发展需求。四是高端人才依然匮乏。高层次研发、创新平台数量较少,企业在人才开发、引进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体现,人才综合发展环境亟待改善。五是城市管理任重道远。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群众期望值高、参与度低,亟需创新机制推动城市管理科学化、长效化。

各位代表,我们深知,直面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面对矛盾和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增强担当意识,不回避、不拖延、不绕道、不推诿,尽心尽力解决好,决不辜负人民重托!

二、跨越赶超、敢为人先,为建设皖北首善之区而不懈奋斗

各位代表!经过多年努力,蚌山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打造皖北首善之区的黄金机遇期。我们将进一步凝心聚力,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在新的征程上奋力前行!

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开拓奋进的总基调不动摇,坚持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主旋律不动摇,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个总保障不动摇,乘势而上,聚力攻坚,再创皖北首善之区建设新的辉煌。

经济社会预期发展目标是: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新“六个翻番、六个提升”目标要求,着力实现“一个率先、两个引领、三个提升、四个成型”。

——经济实力大提升。到2021年,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亿元、财政总收入2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20亿元。

——产业结构再优化。以电子信息为首位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高端商贸服务业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大发展,近郊生态休闲农业特色发展,总部楼宇经济规模壮大,皖北文化旅游集散地基本建成,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区,“智能终端制造基地”总产值达2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0.5:30:69.5左右。

——城乡发展更协调。东海大道高端商贸政务集聚带提质升级,主城区完成更新改造,城南新区建设规模、质量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形成产城一体、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发展格局。

——社会事业同进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得到巩固提升,法治蚌山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政府为民服务能力持续加强,社会和谐稳定。

——人民生活更幸福。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业再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总体要求是——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牢固树立创新是发展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项目建设、城市管理等环节下好创新“先手棋”,不做发展“马后炮”。

——坚持走协调发展之路。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理好物质与精神、局部与整体、眼前与未来的关系,走好发展平衡木。注重三产协调、城乡协调,拉长板、补短板,既要首善城区,也要首善乡村。

——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立足主城区、城南新区、乡村三大板块,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把绿色覆盖到经济、金融、文化、社会建设全领域、全过程,让“智慧蚌山、生态城南、美丽燕山”成为全市城乡建设典范。

——坚持走开放发展之路。充分运用中心城市、中心城区交通、区位等发展因素叠加优势,以凝聚皖北、互动安徽、胸怀全国、联想世界的大格局推动大变革、拥抱大市场、发展大产业。

——坚持走共享发展之路。没有群众参与,建不成首善;没有群众共享,算不上首善。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让惠民举措由政府“配菜”变群众“点菜”,让群众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

各位代表,面对改革发展,我们志不求易而志在必得,事不畏难而敬始如终。展望今后五年,让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富裕的目标一定要实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更是“十三五”建设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做好新一年工作,对赢得发展主动至关重要。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预期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招商引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0%以上;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以上。

重点在八个方面下功夫:

(一)在项目建设上下功夫,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发展靠投资,发展靠项目。要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做到精准招商、精准推进、精准奖惩,用项目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1.加大项目储备力度。全面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深化与央企、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及国家级科研院所合作,实施总部招商、产业链招商,全至少引进国内500强企业2家(含国内100强企业1家),亿元以上项目20个,各经济部门要组建或引入1个行业协会(商会)。深挖蚌山亮点、优势,编制淮河路中央商务区改造和美化亮化、“三山一廊”、“三号码头”等优质项目,争取更多政策、更多资金。

2.提升项目建设效能。严格落实“四督四保”要求,建立健全项目建设绩效评价机制,实施项目推进周调度、月点评、季考核、年评比制度,确保招商项目快签约、签约项目快开工、建设项目快竣工、竣工项目快达产。全年计划亿元以上项目开工23个、竣工14个、达产12个。完善退市进园计划,梳理闲置楼宇、厂房,清理一批“僵尸企业”,实现腾笼换鸟。坚持最严格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制度,跟踪督查、处置低效利用和闲置土地行为。

3.丰富项目扶持形式。积极实施“债转股”、“借转补”,借力产业基金、天使基金等杠杆,以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兼并重组等形式,撬动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引进产业发展基金2家、总规模10亿元。支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吸收先进理念和生产技术。构建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促成10家企业与高等科研院校开展实质性产学研合作。

(二)在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增强中心城区能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发展主线。要加快实施“调转促456”行动计划,提升要素配置质量与效益,构建符合蚌山发展实际与经济发展规律的产业体系。

    1.构建现代服务体系。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强化科技研发、审计会计、设计咨询、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供给,促进三产融合,向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依托青年研发创意园、后青春工业设计研究院,引进一批创意设计类企业,打造雪华乡“创意小镇”,逐步建成全国性设计创意基地依托蚌埠市国家级电商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试点,启动合百大易商通智能物流园、华运物流园、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打造城南城市配送基地。依托跨境电商产业园,引进更多互联网科技企业,新增入库互联网科技企业7家,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区。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发展,鼓励传统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围绕淮河路中央商务区、东海大道高端商贸政务集聚带,打造皖北一流品牌消费集聚区。引进优质第三方平台,整合零散消费资源,支持企业运用大数据分析、引导顾客消费行为,开展精准服务、定制服务。鼓励连锁化、品牌化企业在社区设立便利店、社区超市,发挥终端网点优势,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瞄准2018年省运会,合理布局蚌埠奥体中心周边文化、健身、购物、养老等服务业态,建成嘉年华生态主题酒店。

2.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依托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成更多智能产业集群,打造城南“智慧小镇”。“智能终端制造基地”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产值100亿元。实施园区品牌化工程,强化品牌塑造与输出,运营投产心里程智慧产业园,加快建设甲骨文科技创新园等园区。提高“蚌山智造”竞争力,建成无人机研发中心,加快建设芯华半导体产业基地、人民电器数字化工厂等项目,开工北京中讯四方智慧光电产业园。支持晟光科技、汇精科技等企业实施技改,鼓励和平乳业、福淋乳业、鑫民玻璃等传统企业提质升级,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

3.优化近郊农业格局。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耕体验等新模式,鼓励开发特色民宿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培育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业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扶持发展休闲农业合作社,引导土地有序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家庭农场2家以上。继续以海上明珠、蓝莓庄园、梅花山为核心,打造万亩现代农业科技园和生态功能区。实施休闲农业提升工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成无人机农药喷洒示范园;改善基础设施,投资1500万元,建设500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推进“一村一品”,打造产业突出、模式新颖、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生态休闲农业。

(三)在平台搭建上下功夫,凝聚经济发展要素
    平台是发展的重要载体。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打造开放式发展服务平台,承接江浙沪等发达地区产业大转移。
    1.重点发展楼宇经济。差异化打造楼宇总部经济平台,建成运行嘉和事兴全国性医疗器械配送、皖北建筑业科研中心、光彩物流业发展三大平台;建成使用天洋国际大厦、雪华大厦;加快建设二马路、聚云互联网科技园、医药大厦、甲骨文科技创新园二期等项目;优化万达写字楼、南翔城市广场等楼宇业态。全年引进医疗器械类企业10家、建筑类企业10家、物流类企业10家,乡街要各推出1座特色楼宇招商平台。

2.着力推进创新创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引导建设一批“双创”基地;支持WM众创智慧谷建设智能制造、文化创意、智农、养老等四大创客空间,聚拢一批科技人才、大学生等创客群体,以更多智慧浪花形成更加波澜壮阔的蚌山创新大潮。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发明专利授权量100件。实施全民创业计划,以创业带就业,新增就业岗位7000个、劳动力转移就业35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下。
    3.高效运用金融平台。持续涵养优质税源,乡街要各净增“四上”企业3家、新增税收300万元以上,提升自我“造血”功能;提高财政资金运转效率,激活沉睡资金、资产、资源,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作用。进一步明确中欣、中盛公司发展方向,中盛公司资产规模超过20亿元,信用评级达到2A-,并发行首批企业债,全区融资总规模力争100亿元。引进一批产业基金、保理、期货、担保、融资租赁等类金融机构,帮扶企业开展动产抵押、专利权质押贷款等,探索PPP等项目融资、建设模式,撬动更多社会投资在项目建设中成本共担、利益共享。鼓励直接融资,支持企业重组并购、股权交易、发售资产包等,强化上市、挂牌服务,各乡街、经济部门至少要挖掘、培育3家以上意向上市、挂牌企业,全区至少新增1家企业登陆“新三板”。严格防控和打击非法集资,确保不发生较大区域性金融风险。

(四)在城市建设上下功夫,提升城乡发展品质

城市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梦想。要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区”理念,统筹城乡资源,构建智慧便捷、功能合理的基础设施体系和多层次、多元化城乡发展框架。

1.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围绕“一主两翼”发展布局,实施“城市修缮”工程。加快姜桥路、航华南路、虎山西路、Z-23路、Z-24路、Z-25路、Z-27路、Z-29路等道路管网建设,辖区道路车行道完成“白改黑”,人行道提档升级。继续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提升农村道路通达水平。依托“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地下管网,加强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深化与互联网企业战略合作,建设智慧城区。

2.全力提升创城水平。以改革攻坚为抓手,实施“街区修容”工程,扛起中心城区应有担当。全面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市容秩序管理和环卫保洁市场化,形成数字化、网格化、精细化城市管理新机制。推广“城市管家”等一批成功经验,乡街要各推出一个创城新模式、新办法。改造升级农贸市场3个、商业街巷3条,乡街要各推出1个特色商业街巷。健全物业监管体系,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培育3-4家优质物业公司管理全区市容市貌、小区环境。完成31个老旧小区改造,已改造老旧小区全部成立业主委员会。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行业协会自我管理,探索建立志愿者培训管理、激励回馈制度。深化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楼道等各领域创建,加强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挖掘、宣传,培树蚌山“好人文化”。

3.稳步推进征迁拆违。统筹老城区、城南新区发展,精细配置土地资源,构建功能合理、精致高效的现代化城市格局。推广货币化补偿安置模式,丰富棚改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完成宏业路BF地块、圈堤路铁路1号楼等项目征迁扫尾,开工鹏欣水游城AC地块、沈圩村CD地块、雪华路两侧、马场湖路西侧、公栈路北侧、小新庄等项目,加快建设宏业路两侧A地块、二马路及周边改造等项目,全面实现宏业路两侧E地块、米亚三期等棚改项目回迁安置,中环线以内拆迁基本完成,为城南发展留足空间。全年完成征迁65万㎡,交付净地1337亩,保持违建“零增长”。

    (五)在生态保护上下功夫,齐心共建美好家园

生态环境关乎子孙后代。要强化重点领域监管,着力构建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让蚌山区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上的绿宝石。

1.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严把项目建设环保准入关,大力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有效治理大气、水污染。继续开展燃煤锅炉、施工扬尘、砼搅拌站、餐饮油烟等整治,推行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洗等低尘作业方式,降低PM2.5PM10浓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电力节能降耗。继续落实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长效机制,确保连续五年“零火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严厉打击非法使用违禁农药等行为。

2.提升绿化覆盖水平。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利用墙面、坡面、屋顶、门庭等大力实施立体绿化,改善生态环境,丰富园林绿化空间结构和城乡立体景观艺术效果。深入推广“以林养景、政企合作”模式,提升中环线、姜桥路等重点道路绿化水平;建成黄山大道南侧和中环线两侧绿道;加快建设陶山植物园。改造绿地25万㎡,新增绿地15万㎡、绿道5公里、街头游园2个。森林覆盖率达到27.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3%,建成全市首家“省级森林城区”。

3.美化乡村生活环境。围绕精致城南、美丽燕山,重点建设省级美丽乡村仲集村,打造市级美丽乡村王巷村。推进卫生村创建,改造姜桥、洼张、南庙等村庄,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建设“皖北最美乡镇”,启动“万千百”工程,绘制“万亩油菜花、千亩桃花、杏花、芍药花和多个百亩以上草莓基地”的美丽画卷,让蚌山区成为蚌埠市乃至皖北的颜值担当!

(六)在文化弘扬上下功夫,坚守城市发展根脉

    泰山居五岳之尊,不因其高,而在文化。蚌山区作为蚌埠城市发源地,必须担负起文化传承和历史保护的责任,皖北首善之区建设核心也在文化。

    1.完善文化服务体系畅通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鼓励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全市首家区级图书馆。完善文化人才档案库,建立人才自由流动机制。完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库,实施群众文艺社团评星挂牌制度。实施文化产业精品工程,推出一批知名文化产品、文化企业和文化名人,举办第三届群众艺术节。

2.强化传统文化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老蚌埠符号,按“修旧如旧”原则,加快老蚌埠中海文化街区等一批历史街巷、工业和商业遗址保护性建设。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基地,组织非物质文化节目展演;建成文艺工作创研室,鼓励结合传统文化元素,创作文艺精品。组织地方戏曲进校园,加大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保护力度,弘扬红色文化。

3.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大力引进、发展旅游服务企业,建成全市旅游集散地。制定并实施全区“十三五”旅游规划,设计蚌山“一日游、二日游”路线,建成2家省级以上特色旅游基地。启动“旅游+”工程,推进旅游与文化、工业、商业等领域高度融合,培育多领域旅游文化内核。出台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整合旅游资源,打造蚌山旅游发展联合体,形成品牌竞争力。

(七)在民生保障上下功夫,守护百姓幸福安康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要牢记为民服务宗旨,继续将更多资金、更多资源、更多公共产品,向民生领域倾斜,矢志不渝把民生改善好、发展好。

1.努力做好社会事业。争创“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区”。试点建设智慧校园,打造教育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整合纬二路小学与23中、回民小学与32中教学资源,投入使用第一实验学校总校、水游城分校及26中新校,探索教师无校籍管理模式,推动全民健身,促进乡村体育发展。抓好卫生计生工作,推进新一轮医改,投入使用卫生服务大楼,做好区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站搬迁,强化卫生综合监督队伍建设,优化计生服务水平,继续落实全面二孩政策。加快安置房建设,安置房开工41万㎡、4972套,竣工21万㎡、2007套,回迁安置2547户。强化社会保障力度,帮扶救助弱势群体,实现基本社会保险综合覆盖面90%,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覆盖率100%。支持社会养老,推广北京红寿堂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加快燕山乡新敬老院二期建设。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扎实开展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第二次地名普查。推动国防、双拥、人民武装、人防、档案、史志、机关事务管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工会、老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等事业全面发展。

    2.扎实推进社会治理。争创“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区”,强化网上信访办理和综治信访维稳平台运行管理,建立综治大数据,综治视联网系统延伸至各部门、乡街、村居抓好“七五”普法,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和多元化解机制,深化警民联动、访调对接,乡街要各推出一项社会管理新举措。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开展“消防安全社区”创建,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在各乡街、村居建立1-2支义务巡防队,增强公共安全保障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完成4个“村改居”任务,引导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位和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产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更多权能。

    3.激发社区基层活力。争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乡街要各推出一个社区治理新成果。以畅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为目标,扩大基层民主协商试点,形成城乡社区民主协商“蚌山模式”。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鼓励创新社区自治形式。探索建立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机制,为社区“减负”。制定居委会依法协助行政事务清单,建立居委会约请制度。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终端建设,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八)在自身建设上下功夫,保持廉洁为民形象

依法行政、清正廉洁是时代要求、人民期盼。要不断完善为民服务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带领全区人民走向共同富裕,走向全面小康。

1.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成权责公开、信息公开、网上服务、效能监察于一体的网上办事大厅。建成部门监管信息联动平台。健全多主题综合执法模式,引入社会监督、企业监督,促进政府“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有机融合,确保执法专业、高效。开展新一轮工作创新评选,健全争先进位差异化考核办法,完善干事创业容错免责机制,让广大干部职工大胆试、放心闯。

    2.弘扬勤政廉政风尚。加强作风、能力建设,严肃追责推诿扯皮、不作为、慢作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强化纪检巡查全覆盖和廉政文化建设,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加快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步伐,至少实施15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完成当年投资项目和专项资金审计任务。厉行勤俭节约,严控“三公”经费支出。

3.强化依法行政意识。深入梳理、公开政府权责清单、公共服务清单、中介服务清单,扎实做好简政放权。建健全政府常务会集体学法和重大行政决策风险、效果评估机制,实行重大、疑难合同法律顾问AB岗制和法律顾问、法制办双审制,确保决策依法、规范。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政协提案,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高度重视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坚持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各位代表!

大潮澎湃起,扬帆正当时。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关心支持下,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满怀激越之情,释放洪荒之力,为建设皖北首善之区作出更大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