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山区科技工信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
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
蚌山区科技工业信息化局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主动作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有序有力开展,有效助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将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全力加强企业培育。一是坚持“专精特新”发展战略,大力培育优质工业企业集群。2024年推荐申报国家级“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其中惠隆鑫电子、诺金纳米2家企业成功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省级正在认定中。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培育国家级重点“小巨人”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6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1家。二是着力提升全区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推荐海勤科技申报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市级绿色工厂;培育省级高成长性小微企业2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家、蚌埠市级两化融合企业2家,建成市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目前全区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绿色供应链1家,省级绿色工厂2家。
2.全面助推数字转型。实施智能改造提升活动,强化数字赋能,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2024年奥源电子、宝馨智能2家企业成功认定省级数字化车间,德诠新材料、宝馨智能2家企业成功认定市级数字化车间,全区累计认定省级数字化车间10家、市级数字化车间7家。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工程,全面推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截至目前,完成37家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区数字化转型率达100%,全年参与数字化诊断企业新增6家,累计参与诊断企业达19家,占比超过规上企业50%。
3.全速强化科技创新。靠前服务、主动上门,对企业全程式、跟踪式精准指导,持续充实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2024年我区第一批次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9家(新申报10家、复审9家);第二批次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家(新申报7家、复审企业1家);第三批次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申报3家、复审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19家,同比增长10.19%。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进一步加快推动自主创新步伐,安徽德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高导热大功率铜基热管关键材料的开发及产业化”获2024年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项目立项。
4.全程构建孵化载体。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创业全链条孵化体系,鼓励原有孵化器、众创空间基地升级,新建载体平台突出特色创新,重点扶持基础条件好的创新产业园和管理团队经验丰富的众创空间。加快建设“科技大市场+孵化器”新型运营管理模式,与安徽科技大市场蚌埠市场签订《安徽科技大市场蚌埠市场与蚌山区的框架合作协议》,加快建设蚌山区中小微企业双创综合服务平台,2024年我区新申报省级众创空间2家。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平台支撑作用,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增强核心竞争力,富创通科技、幸福工场、建筑设计研究院认定为2024年安徽省企业研发中心。
5.全心助企纾困解难。积极对接企业对政策申报、融资担保、技术创新、配套服务等需求,密切关注国家、省、市政策动态,学习借鉴其他县区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更新完善我区产业扶持政策体系,编制并实时更新《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申报政策清单》。今年以来,组织召开“专精特新”专题银企对接会2场,为海勤科技、德诠新材料、凌坤智能等企业协调“科技贷信用贷”“专精特新贷”1.2亿元。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取国家和省、市、区各种政策资金支持,为重点企业和项目争取落实区级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组织2家企业申报制造强省政策资金、民营经济政策资金,为海勤科技、天成包装、德诠等数家企业兑现奖补资金1723万余元。
(二)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工作亮点
1.深化亩均改革,助推工业提质增效。蚌山区获评获评“2024年安徽省亩均效益领跑县(市、区)”,也是全市唯一入选县区。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牵头制定《蚌山区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实施办法(3.0版)》,对全区工业用地进行全面排查评估,实现重点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全覆盖。同时全省首创“亩均效益”评价结果告知与靶向引导提升机制,同步向参评企业推送《“亩均效益”评价结果告知书》《工业企业“亩均效益”提升十二法》,一对一指导企业明确短板弱项与改进方向。截至目前,清退诺泰力等7家低效用地企业,有效释放工业厂房4万平方米,全区规上工业亩均税收19.33万元、亩均营收413万元,分别增长32.97%、8.7%。
2.组建专门机构,实现园区统一管理。紧抓安徽蚌埠蚌山经济开发区获批筹建契机,健全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明确一名副区长牵头组建开发区筹建办,从区直相关部门抽调7名人员,统筹做好过渡期内园区管理服务工作,及时会商研判项目、企业建设运营中的问题,累计收集企业意见建议30条,下发交办单20份,办结资金申请、用工招工等事项7件。聚力培育壮大健康医疗、电子信息、新型显示、智能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建立分类梯级培育库,编制《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申报政策清单》,“一企一策”编制培育计划。目前,开发区内入驻规上工业企业39家,其中电子信息和新型显示产业规上企业12家,1-9月实现产值11.49亿元,同比增长17.51%,预计全年可突破15亿元。
(三)其他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积极组织开展各项科普活动,持续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今年以来,组织安徽省科技志愿专家巡讲活动进社区4场、科普大篷走车进社区5场、市九三学社百名专家进学堂讲科普2场、科普惠民乡村行活动6场、送科技下乡活动2场、智爱妈妈活动8场;开展科普研学活动9场、科普宣传活动近80场。全国科技周暨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期间,广泛组织动员开展科技科普宣传及志愿者服务活动40余场次,平台展示活动36条,平台上报宣传活动177条,获全国及省级推荐展示活动54条。高度重视科普活动信息报送工作,全年报送科普活动信息300余条,被省级采用90余条、市级采用200余条。
2.抓好安全生产和信访维稳工作。一是全面抓好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履行好行业主管部门职责,开展重点企业风险排查工作,针对重大节日节点和极端天气,对主要规上企业开展突击检查,排查安全隐患,责令限时整改。2024年以来,开展检查40余次,发现消防栓破损、灭火器缺失等各类违规和隐患问题22个,已责令相关企业整改到位。二是统筹做好改制企业的信访维稳工作。深入开展好三玻、二饮食公司等历史遗留信访问题维稳工作,积极推进南山宾馆改制和职工安置工作,信访形式可控,未发生违规越级访和群访事件。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生产拉动不足。今年以来,全区37家规上工业企业近一半企业产能下降,下降达46%。我区主导产业电子信息和新型显示企业仅12家,1-9月贡献产值11.49亿元,对规上工业总产值贡献不足50%。目前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家,其中年初小升规3家,体量均较小,占工业产值总盘子不足10%,增量拉动作用不明显。同时2024年的增量储备不足,目前已签约的工业企业仅有2家具备年底项目入规条件。
二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我区企业大都是中小企业,企业规模总体偏小,创新能力相对不足,除部分核心龙头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前沿技术,主打产品层次不高,亟需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综合竞争力。同时,目前我区仅有省级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创新平台存在的数量较少、质量不高等问题制约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是项目投资支撑不足。目前在库工业项目26个,16个是技术改造项目,80%以上是租赁政府厂房轻资产运营项目,实际投资较小。2024年工业项目招引数量少、总投资小,实际投资支撑不足造成很多项目入库困难。新开工的工业项目中,实际开工入库的极少。目前在库投资支撑全靠3个产业园项目,但是项目主体基本竣工,剩余投资较少。
三、2025年工作计划
一是进一步抓好产业集群。全力服务健康医疗、电子信息、新型显示、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项目建设投产,以推动工信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持续加大企业梯队培育力度,聚焦聚力做好工业企业入规、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企业上市培育等工作。2025年计划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家,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家。
二是进一步抓实产业平台。用好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等,全力推动产业园区提质增效、专业发展,依托园区工业储备用地、标准厂房等,支持企业转移集聚,力争招引一批优质工业项目。加快推进与蚌埠学院共建“科技创新产业园”工作进度,摸排存量企业科技攻关技术需求,导入科技创新产业园需求合作,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加快将产业园打造为成果转化基地、企业孵化基地和产业招引基地。
三是进一步抓细产业项目。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产业、抓产业必须抓项目”的理念,坚持在存量上做增量,抓实工业投资、技改投资、设备更新“三本台账”,再动态摸查一批项目纳入监测服务。积极谋划推进我区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工作,力争获得国家专项贷款项目2个。坚持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化、数字化改造,2025年计划新增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个。
四是进一步抓紧产业创新。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全面提升服务质效,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建设产业创新联盟或新型研发机构,推动海勤科技、天成包装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长春应化所等深度合作,计划新增省级研发平台2个。打造科技创新创业全链条孵化体系,加强与浙江中科应用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计划新增省级众创空间、孵化器1家。指导企业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工作,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增加值比重达85%。
五是进一步抓优产业服务。科学把握国家政策资金投放倾向,用好用足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EOD项目申报等政策,做好工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的申报和建设。继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完善低效产能推出机制。积极探索标准地管理供应模式,实现项目拿到即开工。坚持“无事不扰、有事必到”,持续优化为企服务工作,常态化开展民营企业家恳谈会、“政银企”对接会、惠企政策宣讲等活动,着力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