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汇报
蚌埠是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辖区总面积5832平方千米,总人口365万人,拥有优越的交通区位、丰富的科教资源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尤其是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乘着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东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激增,城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今年上半年,省政府考核的10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我市有9项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GDP增速居全省前5位,一产增加值增长3.5%,增速位列全省第二。
为下好全市一盘棋,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均衡有序发展,市委市政府早在2011年就谋划建设一个国家级的高端农业产业园,经过几年努力,园区建设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下面我简要汇报农业园的整体发展情况,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
一、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概况
2013年9月,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园区采用“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按照“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梯向布局,逐步构筑“产城一体、三产互动、城镇园一体化”为特色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核心区以龙亢农场及周边乡镇为主体,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总体布局为“一城五园”,即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城、现代粮食种业科技园、绿色果蔬生产示范园、现代智能农业展示园、现代农业装备制造园、高端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其中现代农业装备制造园、高端农产品加工物流园纳入怀远龙亢经济开发区统一建设。
示范区涵盖蚌埠市全境,规划面积737平方公里,重点建设禾泉农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现代花卉科技产业基地、怀远万亩优质糯稻生产示范基地等11个示范基地。
辐射区主要包括皖北地区,豫东、鲁南、苏北部分县、区、市,辐射面积约2.83万平方公里。
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和发展,核心区累计入驻企业131家,城镇化水平达到98%,累计完成投资48.7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7亿元。园区累计投入科技研发经费7264.25万元,获批专利、成果鉴定等自主知识产权83项,成果转化率达90%,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产业化经营程度达100%。
园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南连合肥、北接宿州、西靠阜阳、东临滁州的皖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功能片区,为蚌埠建成淮河流域中心城市和皖北中心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效
(一)锁定规划,完成既定目标
核心区“一城五园”全面建成,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城面积由1平方公里扩大到3.5平方公里,人口由0.5万人增加到3万人,财税收入实现翻番,达到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22100元增加到2016年的32150元;转移农业劳动力人口3000人。现代粮食种业科技园,年接待种子观摩人员20000人次以上,生产销售良种4000万斤。绿色果蔬生产示范园,示范种植10余个新型果蔬品种,示范种植面积4000亩,其中早佳8424西瓜一年五熟,亩均效益超过1万多元。现代智能农业展示园建成了远程视频监控、大田数据采集、农机作业监管等7大物联网应用系统,被农业部批准为大田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区、被安徽省批准为20家农业物联网示范(县)场。现代农业装备制造园、高端农产品加工物流园累计入驻企业8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家,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培育引进了今三麦食品、香飘飘食品、湘园食品、亚太石榴酒、蒂王酒业为代表的高端农产品加工企业。
示范区带动效应显著,有效承接核心区引进、孵化、集成的高效生态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培植和壮大特色产业,构筑有竞争力的区域特色生态经济体系,推进园区与外部区域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及错位发展。在全市范围内重点打造了淮西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禾泉农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等14个示范基地。
辐射区扩展至周边省份,皖垦糯1号、皖垦麦0901等品种扩散至苏北、豫西等周边省份,怀远石榴种植技术延伸至周边区域,河南省、江苏省等地专家前来学习优质良种繁育技术,有效带动了辐射区的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二)垦地合作,产城一体建设
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系全国唯一一家垦地合作的共建园区,按照“创客空间”的建设理念,聚集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成功打造4.1万㎡的园区科技创业孵化园,目前已吸纳14家企业入驻。现代农业科技新城,建成住宅区8个共50.3万㎡,新增3G信号塔3座,天然气供应站2个,日供水6000吨自来水厂、九年一贯制学校、现代化幼儿园、变电站各1座,龙翔路、通河路通车使用,占地345亩、建筑面积约30万㎡的安徽上谷农产品商贸城投入使用;现代粮食种业科技园,建成200亩穗行系圃、2千亩原种繁育圃、3万亩原种生产田的种子繁育基地和2000㎡的育秧工厂,新增电灌站2套;现代智能农业展示园,建成3000亩的农业物联网基地,新增小型气象站2座,5000㎡的智能温室大棚1座;绿色果蔬生产示范园,建成单体大棚1320个,新型日光温室大棚50个,连栋大棚11座。
围绕产城一体化建设,省农垦集团与怀远县政府合作共建龙亢经济开发区,搭建农民就业创业平台,为周边农民就近低成本城镇化提供支撑。现代农业装备制造园,建成内部路网10km,标准化厂房5.2万㎡,新增110KV变电站和日供水8千m3的自来水厂各1座;高端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建成内部路网7km,新增35KV变电站1座,建成180亩的糯米精深加工基地,130亩的良种仓储物流园,30亩的安徽淮商物流农产品与日用品配送中心,80亩的安澜码头,包括2个300吨级的泊位。
(三)科技引领,示范作用明显
三年来,累计有16家科研院校与核心区龙亢农场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大豆、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共建国家级平台1个即国家级农作物试验站、省级科研平台2个即省级旱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雁湖企业技术中心。三年来,实验小麦、大豆、水稻、玉米新材料1万多个,新品种展示 500个,培育新品系100个,累计选育农作物新品种6个,引进推广新品种21个。其中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所合作研究土壤重金属快速检测设备,对推动土壤酸化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三年来,核心区企业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研能力大幅提升,5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园区定期组织专家进园授课,累计培训科研人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农民7.6万人次;拥有专业科技服务人员257名,为农业生产服务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引进中科院合肥物质所吴丽芳团队、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周虎团队等6支科技特派员团队,开展新型农药肥料、秸秆还田、精准播种、配方施肥等技术研究;选派龙亢农场王永玖团队等5支科技特派员团队赴亳州市云鑫麦豆研究所开展良种攻关;建成了农业物联网技术信息服务应用平台;建立了气象信息站、网站,运营了微信公众号;园区基本建成了集研发、人才培养、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
(四)三产融合,提升园区效益
园区现代粮食种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业高端服务业三个主导产业相互融合、发展迅速。园区建成良种繁育田3万亩、外繁基地2万亩,年生产销售良种4000万斤,现代粮食种业园成为皖北地区一流的科研育种、繁育、推广基地;园区成功培育鸿盛食品、巧美滋食品等12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区;园区成立了农业社会化服务联合体,服务面积达40万亩;互联网营销项目“我的开心稻田”投入运营,生态旅游项目“现代农业庄园”经省政府推荐,进入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候选名单;园区生产、加工、现代营销、休闲旅游相结合的“三产”融合新型态初步形成。2016年,核心区总产值67.13亿元、利税6.8亿元,分别是建园之初2013年的7.04倍和8.5倍;园区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150元,比2013年增长52%;核心区用水节约率达17%,化肥、农药分别减量20%、15%,林木覆盖率达到25%,秸秆还田率100%。园区所在镇被评为安徽省文明小城镇、安徽省生态镇,寨头村、王大郢村被列为省级美丽乡村。
(五)完善机制,释放发展活力
2014年11月,成立了由蚌埠市人民政府市长任组长的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了园区总体规划调整、园区投资公司架构运营、园区创新中心大楼建设等若干问题,为园区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设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主任的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推进了智能温室大棚建设、物联网培训基地建设、“我的开心稻田”运营、“农垦小镇”创建等项目的实施,为园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组建了蚌埠农业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完成了1亿元资本金的公司注册及创新中心大楼土地挂牌出让的各项准备工作,与中农大富通公司、安徽聚光丰林公司、蚌埠中霖生物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积极争取规模为1亿元的农发行政策性贷款,为园区各项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六)不断求索,园区砥砺前行
园区不断求索,率先破题,承担的“创新垦地合作发展模式”和“农场社区居民自治与完善管理服务”2项国家农村改革试验任务,取得显著成效,中科院“第二粮仓”示范区建设顺利实施。园区实践探索的“企社分开 管办分离”、“委托授权 购买服务”等诸多经验,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得到具体体现;园区创新了多项精准扶贫措施,并在徐圩乡永红村试点,成功摸索出“村集体+龙头企业+科技特派员+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2016年该村特色养殖业产值突破5000万元,集体收入突破10万元,扶贫成果被国家科技部列入科技扶贫典型案例。
园区的建设成效受到了广泛关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农业部、安徽省政府等领导同志多次到园区调研指导工作,央视新闻、农民日报、中国改革报、安徽卫视、安徽日报等10多家国家级、省级以上媒体多次对园区建设成效进行了新闻报道。
三、存在问题
(一)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园区建设涉及面广,目前的管理机制还不能适应园区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园区建设、资金筹措及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等方面还需要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二)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与需求相比还远远不足,园区缺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在引智入园、引智创业、成果转化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政策机制。
(三)园区成果辐射能力有待扩大
园区现有成果大都辐射皖北地区,仅有个别良种能够辐射豫东、鲁南、苏北部分县(区、市)。良种、技术的营销推广能力亟需进一步提高,园区成果辐射能力有待进一步扩大。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推进园区体制机制创新
按照《“十二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在完成本园区建设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借鉴国内外农业科技园区的先进做法、创新理念,完善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推进园区健康发展。
(二)加强资金和政策保障
继续加大财政资金对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统筹各部门资金与项目向园区倾斜。落实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专利权质押贷款等各项政策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科技型企业入驻。建立多方会商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园区建设遇到的问题、确保园区健康发展。
(三)充分发挥垦地合作优势
统筹龙亢农场的科技优势、生产经营优势和地方的资源优势,加快核心区“一城五园”建设,促进三产联动发展,建立健全以场镇园一体化为特色的国家农业科技园新模式。
(四)提升园区辐射带动能力
在抓好核心区建设发展的同时,按照“核心区+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模式,推进示范产业基地进一步发展,承接并推广好核心区的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