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长辈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图片新闻

重塑城市地标 擦亮商业名片!安徽日报关注蚌山区!

来源:安徽日报阅读:发布时间:2025-10-27 09:24字体【  分享:

蚌埠以“征商还住”等系列创新举措破解二马路安置历史遗留难题——


重塑城市地标 擦亮商业名片

“不到二马路,不算来蚌埠!”曾辐射皖北、跻身全国十大小商品市场的蚌埠二马路小商品市场承载了几代蚌埠人的回忆。2010年市场因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征迁。近十年来,在原址复建的二马路商业广场项目中,征迁的住宅及办公安置工作全部完成。可商业安置因时间久远,规则变更及商户需求产生变化等种种原因,安置迟迟未能落地。


近日,随着当地创新推出“征迁商业,可回迁安置商业,亦可选择等价住宅”的安置方案启动实施,二马路商铺安置工作得以快速推进。蚌埠市时间跨度最久、征迁体量最大的安置难题终获破解。新的二马路区域正抓紧推进环境整体提升,整合周边文旅、教育资源,嵌入体验式业态,在转型升级中迎来蝶变,以崭新的文商旅融合模式擦亮这张蚌埠城市名片。

▲上世纪90年代二马路小商品市场的景象。王新民 摄


鼎盛期:货通全国的皖北商业地标

买不到的货,去二马路;卖不掉的货,也去二马路。

二马路在蚌埠家喻户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脚碰脚、人挤人”的二马路小商品市场,无数蚌埠人在这里办年货、买新衣。这成了当年二马路繁荣情景最贴切的注脚。

二马路小商品市场起始于路边摊。20世纪70年代末,淮河边的二马路(现凤阳西路)一带自发形成“马路市场”。一些个体户和周边居民在这里摆地摊,售卖日用品、服装、鞋帽等,以其价格低廉、种类繁多吸引了大量市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979年,当地政府顺势而为,决定将二马路打造成小商品市场。由此,市场得到迅速发展,露天马路市场很快发展为覆盖数条街道的庞大市场群,形成了“前店后仓”“下店上家”的典型模式。“那时候,我们是跑全国的厂家去进货,来的客户大部分是皖北的、也有不少全国的客户,最北边有黑龙江、河北的!”20世纪90年代初就在二马路小商品市场里做起生意的叶乃勇印象特别深刻,一车从广州进来的健美裤,深夜进场,第二天一早,就被东北的一个客户“包圆”了。

到1985年底,二马路小商品市场固定摊点发展到515个,街两侧的商店已发展到110户,品种已扩大到13大类5000余个。当时,市场已经成为在皖北地区最重要的小商品集散地,并很快跻身全国十大小商品批发市场。

▲如今的二马路商业广场在淮河之畔建起多栋地标性高楼。陈昂 摄

解难题:让“历史遗留”不留遗憾

时间来到2010年,彼时,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随之而来的城市商业的进化,让二马路小商品市场显得有些“落伍”了。

“消防隐患确实很大,不大的空间里挤着500多家商户。市场周边交通拥堵,环境卫生也很差。”与叶乃勇一同在此经营的刘贵兵记得很清楚,送货的车必须卸货换成三轮车才能“钻”进去。更大的冲击是,城市商业模式、商业格局都在发生变化:蚌埠城市重心南移,越来越多的商业综合体在新城区拔地而起。同时,线上零售风头正旺。

当年,二马路小商品市场进行了征迁,包括叶乃勇、刘贵兵在内的大量商户迁至淮河北岸的义乌国际商贸城。

新的二马路商业广场项目在历经波折后,终于在2021年重新启动建设。至2024年年底,征迁安置的住宅及办公部分已安置完成,为即将实施的商业安置做好前期准备。此时,如何妥善进行商业安置便成了摆在蚌山区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如果仍按照10余年前的安置协议,实物还原商铺,400余位商户中不少人年事已高,没有继续经营的意愿和精力,“教条”的安置不仅不利于平稳推进安置工作,也会损害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

蚌山区在经过充分的调研及广泛征求意见后,提出一套创新的商业安置方案:在尊重原协议的基础上,商户可以选择原先的实物还原方案,即直接取得新的二马路商业广场商铺;也可以选择置换住宅,即置换该项目等价的住宅房产。选择住宅后,如有意愿继续在二马路商业广场经营的商户,产权方会给予一定年限免租优惠,同时在学位等方面给予支持。

同时,蚌山区创新工作方法,于2025年8月10日开始,采取“预安置”方式,向商户解释两种方案的具体内容,并充分征询商户的意见。在与商户进行充分沟通后,9月24日,二马路商业广场项目商业安置工作正式启动。安置现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10月20日,该项目466名个人(非对公)商户已有235人顺利签订安置协议,其中205人选择了征商还住的商改住方案。

“这个方案受到商户欢迎,让我们对安置工作的全面完成充满信心。”蚌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个二马路商业广场项目的商业安置有望在年底完成。届时,蚌埠市征迁体量最大、时间跨度最长的二马路商业广场整体安置工作将得到彻底解决。

▲二马路周边的“向云端·非常道”铁路微公园等已成为蚌埠市民节假日打卡的热门景点。陈昂 摄



提品质:文商旅新场景激活新名片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只是第一步,作为蚌埠市历史最悠久、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街市,“二马路”这份城市记忆如何焕发新生,重塑活力?

二马路即如今的蚌山区凤阳西路,紧邻淮河及津浦铁路,作为蚌埠城市发轫之地,这里自上世纪初就云集了大量的近代工商业。随着老城更新改造的实施和新城再造的推进,近年来,二马路周边一些工业遗存已经被有效保护,并在城市更新中通过品质提升获得新生。

比如,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宝兴面粉厂建筑群被建设为蚌山区图书馆;宝兴面粉厂小阁楼作为省级文保单位于2023年11月份顺利整体平移变身为包含历史展厅、非遗文创展示区的城市会客厅;上世纪废弃的铁路线升平街北段被开发成“向云端·非常道”铁路微公园。附近的滨河南路成为年轻人热门打卡点。现在,二马路及周边片区已成为当地市民假日游玩的首选。

根据相关规划,二马路区域将实施中荣街、中山街(凤阳西路-滨河南路)断头路打通工程,完善城市路网建设,畅通“微循环”,并把废弃铁路线及周边老旧街巷将升级改造成城市慢行系统。

“我们计划在深度挖掘二马路区域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创建一批公共文旅新地标。同时,引入成熟的体验式业态等,通过文商旅新场景的融合重塑,充分激活二马路这张蚌埠城市名片。”蚌山区相关负责人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