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7日蚌山区政府副区长关于上线市广播电视台政风行风栏目
1月27日,蚌山区政府副区长关于作客市广播电视台“政风行风热线”栏目,就“蚌山区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主题内容与广大听众进行交流。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汛情叠加,对我区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严重影响,但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实施“六大攻坚行动”,各项工作实现了全面进步、全面提升。连续八年获全市综合目标考核“优秀”等次,区领导班子连续八年获评“好班子”。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第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一、2021年工作总体要求
2021年,我区将围绕新阶段现代化“首善蚌山”建设目标,争当我市建成“三地一区”两中心、实现“五个更加”新征程排头兵,着力在四大区域和两大产业上精准发力,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财政收入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聚焦四大区域
(一)老城。发展关键词:更新
1.优化区域交通。老城区的普遍问题就是城市病,交通拥堵,没办法停车,出行不方便。今年我区将结合老城更新,
逐步完善老旧小区和商业街区功能,引导老城人口向外疏散,腾出老城发展空间。在南山儿童公园等老城改造中放弃了高额的土地商业开发收入,这些位于老城区核心地带的“黄金宝地”,将变成一处集休闲、娱乐、停车于一体的城市景观公园,可大大改善老城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堤下路拓宽改造和中荣街、中山街北延,打通涂山路东段等“断头路”,推动区域慢行系统建设,提升老城交通畅通度。新建太平街等4处街头停车场,初步构建智慧停车系统,综合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合理规划停车位置,着力解决老城“停车难”问题,实现老城四面通达、八面来风的交通发展需要。
2.文化赋能商业。制定实施淮河路片区、宏业村片区等老城区复兴规划,优化消费承载能力和体验,全面推进老城复兴。注重传统商贸与历史文化要素有机结合,持续推动宝兴面粉厂、花鸟市场等历史文化街区向周边延伸辐射和开发建设,串联篾匠街、南山公园、大塘公园等老蚌埠元素,构建“Z”字型特色商业文化体验长廊,打造老蚌埠城市历史记忆名片。
3.建设淮河生态景观带。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淮河治理为契机,由背向淮河变为面向淮河,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河畅、堤固、水净、岸绿、景美”的淮河生态景观带,打造蚌埠“外滩”,形成集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特色城市空间,为现代服务业经济高品质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东海大道商务区。发展关键词:提质
1.加快总部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区依托万达广场和南翔城市广场,打造总部楼宇经济集聚中心。万达广场2020年实现营收超10亿元,万达写字楼入驻企业260余家。京东电器城市旗舰店入驻南翔城市广场,为群众带来更多消费选择。从总体上看,我区总部经济具有很大发展潜力。我区将积极采取措施,全面提升改善营商环境,以产业为引导、以政策扶持为支撑,积极“走出去、请进来”,鼓励、吸引、壮大一批总部企业,加快引进行业协会总部,广泛开展高端商业活动。楼宇资源实现乡街共享,力争引进年纳税千万元以上总部经济项目10个。
2.街区提质升级。光彩大市场是市区重点商贸平台,与市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生意兴旺,但由于设施老化和前期功能布局问题,影响到其整体服务环境和品质。为提高光彩大市场片区整体竞争力和消费体验,增加商户营收,共享东海大道发展红利,今年我区将有序推进光彩大市场部分街区提质升级,对其部分业态进行升级,提高与周边万达、银泰等商贸服务综合体的功能衔接,并对整体设施进行更新改造,进一步优化光彩及周边地区商贸环境。同时谋划打造南翔云集文化特色街区,培育形成新兴文化消费集聚地。
(三)南部新城。发展关键词:品质
在南部新城,我区将重点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1.宜居。十三五期间,南部新城基础设施日臻完善,19条主次干道陆续通车,10余个居民小区建成入住,集聚人口
超8万人。今年我区将统筹抓好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民生工作,依托新二中、新二院等资源,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布局,全面提升南部新城生活品质。围绕多渠道保障和改善住房条件,加快安置房建设和回迁步伐,加大公租房、廉租房供给,积极构建小区物业和谐共同体。在教育利民上,今年将建成黄山学校,推进一实校城南校初中部和徐桥小学建设,借助长三角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引进优秀教育资源,让人民群众更多分享优质教育成果提升全区教育水平;在医疗惠民上,围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利用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推动跨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发展,导入扩大优质医疗资源,逐步健全分级诊疗体系。
2.宜业。近年来,南部新城逐渐成为我区工业发展集聚地,拥有各类特色产业园区8个,全区100%的规上工业和35%的“四上”单位。跨境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超230家,年产值超20亿元,有效带动就业2000余人。今年我区将持续强化园区载体支撑,不断完善交通、商业等生活服务设施,开工建设光电产业园、大健康产业园,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创造更多工作岗位。
3.宜游。优化城乡绿地布局,拓展绿色公共空间,加快建设南部新城“三山两廊”城市生态骨架,串联虎山、陶山、燕山生态资源,着力打造城市南部生态长廊,推动宜居美好品质城市建设。沿黄山大道绿廊,谋划文创旅游项目,呼应奥体中心、古民居等文旅项目。今年夏季全新开放花鼓灯嘉年华,打造城南文化休闲集聚区。
(四)近郊乡村。发展关键词:特色
加快乡村振兴。坚持党建引领,组建“一组一会”,深化“五治融合”。采取盘活资产、股份合作和服务型经济等方式,培育一批经济强村。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培植好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乳制品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和农业生产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竣工投用和平乳业二期,开工建设福淋乳业二期,加强品牌建设与推广,逐步打造长三角绿色乳制品供应基地。依托蓝莓庄园、孙家圩子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等资源,推出研学游精品线路,打造生态农业、红色教育研学点。打造全市乡村旅游首选地,助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另一方面培育好主体。坚持“做大产业建龙头、做大龙头促产业”,探索推进农村土地集体流转、整体运营新模式,积极发展形式多样、规模适度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主体快速发展,让农民更多地参与分享产业增值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