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长辈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互动交流 > 民意征集

蚌山区“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

征集时间:[ 2018-04-01 11:05 ][ ] 状态: 已结束 查看结果 信息来源:蚌山区农林水利委 分享: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皖发〔2018*号)《中共蚌埠市委、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蚌发〔2018*精神和区委三届六次全会确定的工作目标,结合我区实际,现制定蚌山区“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

一、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二、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引领蚌埠市乡村振兴步伐。

(二)目标任务。2018年总体思路是:实施1222发展战略:即围绕一个目标(乡村振兴),突出二条主线(蚌官路、蚌刘路,城南东西二条主轴线综合提升改造以及东西两片区特色农业发展),实施两大工程(“万千百”工程、“三山一廊”工程),紧扣两个抓手(美丽乡村建设、三大革命),着力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上下功夫,,生态蚌山雏形初显。

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城郊农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生态城南、魅力燕山展现新形象,美丽蚌埠后花园基本建成,成为城乡统筹的新样板;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城乡统筹重中之重优先支持保障,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一)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责任单位:农林水利委、美丽办、文广旅游局、住建交通委、财政局、科技局、国土分局、规划分局)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农业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农业品质较大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得到加强、生态环境效益获得更佳。以建设蚌山“最美村庄”为抓手,以建设“皖北最美乡镇“为目标,着力推进“万千百”工程。沿蚌官路、蚌刘路、中环线等主干道以及仲集村、孙家圩子村和梅花山周边布局万亩油菜种植;在仲集、王巷等村建设以桃花、桂花、杏花为主的花海景观;发展数个百亩以上的果蔬基地,绘制“万亩油菜花,千亩桃花、桂花,几个百亩果蔬基地的美丽画卷。让蚌山区成为蚌埠市乃至皖北的颜值担当。实施农业+生态、农业+科技、农业+旅游,西部以王巷村、仲集村为核心,重点发展以高效、生态、循环、科技为主题的设施蔬菜、休闲采摘、农事体验等农业产业。东部以徐桥村、孙家圩子村和梅花山周边为核心,重点发展具有生态功能的苗木花卉、休闲旅游、农业开发、健康养老的现代农业产业。借力城南水产品市场辐射带动,发展壮大池塘健康环保特色养殖板块。

(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责任单位:农林水利委、美丽办)实施优势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以工业和服务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生态休闲农业、设施蔬菜、花卉苗木和特色水产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至2020年,新建优质苗木基地3个,花卉苗木面积达到1.5万亩。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建设,力争美丽乡村仲集村,王巷村达到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标准。优化经济作物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设施蔬菜产业提升行动,到2020年,新增设施蔬菜基地面积200亩,扩大草莓等经济作物种植0.1万亩。

(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责任单位:文广旅游局、农林水利委、住建交通委、财政局、美丽办)依托乡村田园风光、特色农产品等资源,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建设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以美丽乡村、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载体,发展蚌官路沿线和仲集、王巷等区域红色旅游、休闲观光、农耕体验等农业发展新模式,以“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林、水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办或与社会资本联办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等乡村旅游企业,创建特色生态旅游示范精品线路。大力改善乡村旅游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梅花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力争建成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2个,休闲观光农业产业示范园1处,创建省级森林旅游人家3家,列入省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责任单位:经发委、农林水利委、文广旅游局、商务外事局)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鼓励农业企业通过招商、兼并、参股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组整合,发展壮大一批乳品、绿化、农业科技、休闲类大型农业企业,集中打造花卉苗木产业区、科技农业产业区和生态农业产业区。整合多方资源加大对海上明珠、金鹰农业、和平乳业、国药生态园、老鸭湖特种水产等龙头企业的支持,重点培育发展花卉苗木、高效农业、休闲观光等产业。加快建设蚌埠(皖北)花卉科技产业园,推进皖北最大花卉苗木交易、展示、种植为一体的苗木联合体组建。以国家级农业专业合作社燕山草莓合作社带动蚌山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提升。发挥海上明珠院士工作站和无人机农药喷洒示范园的科技引领作用,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推进农村电商快速发展,运用物联网等现代手段,实施电商品牌双轮驱动,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线上线下同步经营全覆盖。到2020年,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家,家庭农场9家。力争1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1家企业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创建1个市级示范区,力争创建1个省级示范区。20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

(五)促进现代小农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农林水利委、商务外事局)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到2020年,以土地和技能参与新型经营农户比例占全部务农农户的50%以上。

四、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推动生态蚌山建设。(责任单位:农林水利委、财政局、住建交通委、经发委、美丽办、国土分局)深入实施林长制,依托城南新区美化绿化、美丽乡村绿化拓展两大板块打造生态蚌山格局。以城南新区为重点,围绕园林城市建设,通过规模经营实施中环线、延安路、黄山大道、姜桥路等主干道景观绿道建设提升和城市规划区内增绿增效,2018年成片造林1000亩。推进河长制工作向纵深推进,实现河、湖、沟、塘全覆盖,整体提升岸线绿化。加大游园、小区单位绿化,实施梅花山绿化提升工程。到2020年,全区新增绿化面积150万平方米,提升改造45万平方米,新建街头游园2处,绿道4公里。结合梅花山和美丽乡村绿化,沿蚌官路、蚌刘路及周边村庄打造春花、夏荫、秋果、冬绿的生态景观带。加快燕山城市公园、陶山植物园以及蓝莓庄园、安徽水利、绿艺、国药、新机场、梨朱等苗木花卉基地和蚌埠(皖北)花卉科技产业园建设。打造蚌埠市民宜业宜居宜游的后花园。

(二)加强生态工程建设。(责任单位:农林水利委、住建交通委、国土分局、财政局)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加快推进国土绿化。实施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到202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23.7%。推进森林城市和森林长廊建设向纵深推进,全面巩固提升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成果。加大防火基础建设投入,巩固森林防火建设成果。美国白蛾等林业有害生物疫病得到控制,建设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监测体系。

(三)实施 “三山一廊”工程。(责任单位:经发委、住建交通委、文广旅游局、卫计委、、农林水利委、财政局)涵养虎山、陶山、燕山绿色生态资源,建成蚌埠(皖北)花木交易市场、古树庄园旅游项目、金鹰农业二期等项目、打造生态环境示范带;依托孙家圩子红色旅游资源、蚌埠光彩玉器文化城、花鼓灯嘉年华、打造地方文化聚集带;谋划梅花山健康养老产业园;建成蚌埠体育中心,提升周边区域健康产业;沿黄山大道两侧。迎宾大道东侧,修建健身步道,把燕山打造成为运动休闲之山。      

五、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一)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责任单位:农林水利委、市场监管局、商务外事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2018-2022年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提升行动,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难题。实施农业节水行动,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2018年在燕山乡东片田荣等村实施385亩高效节水灌溉和8600亩灌溉区域治理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林水工程,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应用。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打造一村一品发展新格局。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红榜”和“黑名单”制度,提高监管能力。继续实施农产品食品安全民生工程,完善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系统,2018年新建畜禽产品快检系统1台套,实现种养快检系统全覆盖。推进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品牌建设,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2018年分别新增1个“无公害”和1个“绿色”农产品认证。加强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

(二)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

1、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责任单位:美丽办、住建交通委、财政局、环保局、文明办、行政执法局、经发委、农林水利委、国土分局)持续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立足建设精致城南,美丽燕山。启动王巷村、梨朱村市级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具有民俗特色的精品乡村。到2020年,在全市率先完成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抓好垃圾收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等项目建设。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大力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2、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责任单位:农林水利委、环保局、经发委)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现投入品减量增效。推进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支持和平乳业、远大秸秆合作社发展秸秆饲料化利用。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现代环保产业,扶持秸秆综合利用龙头企业推广秸秆深度利用模式。2018年,秸秆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90%。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巩固禁养区内养殖场关闭或搬迁成果,逐步减少畜禽养殖规模。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落实区乡两级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严禁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

3、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责任单位;住建交通委、农林水利委、环保局、商务外事局、经发委)加快推进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施农村道路巩固提升行动,加快实施通村组硬化路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2018年在铅山、田荣、定庵、洼张等四个村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六、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责任单位:宣传部、文广旅游局、美丽办、文明办)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进乡村。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二)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责任单位:文广旅游局、宣传部、人社局、美丽办、科协)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推动优秀农耕文化合理适度利用。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

(三)开展移风易俗行动。(责任单位:宣传部、文广旅游局、民政局、文明办)开展文明村、文明户、文明家庭创建活动。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封建迷信。加强农村科普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七、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夯实乡村振兴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单位:组织部、人社局、纪委)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严厉整治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二)深化村民自治实践。(责任单位:组织部、民政局)高质量完成全区村“两委”换届工作。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深化村级事务阳光工程。深化基层协商示范点建设,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2020年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

(三)提升乡村德治水平。(责任单位:宣传部、民政局、妇联、卫计委、教育体育局、组织部、文明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结合时代要求创新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四)建设法治乡村。(责任单位:司法局、公安分局、综治办、宗教局、安监局)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开展平安巡防活动。打击非法邪教。

八、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责任单位:教育体育局、财政局、编办、人社局)以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为抓手,优先发展农村教育。落实《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全面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推进集团化办学向农村延伸,加大农村薄弱学校帮扶力度。深入实施教育精准帮扶,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保护。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并向乡村倾斜,建好坚强乡村教师队伍。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责任单位:人社局、农林水利委、住建交通委)推进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对贫困人群优化产业和就业扶持,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三)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责任单位:人社局、财政局、民政局、卫计委、妇联、残联)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瞄准贫困人口精准施策。实施社保兜底脱贫工程,确保贫困群众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生活有兜底。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乡镇养老中心功能。

(四)推进健康乡村建设。(责任单位:卫计委)以“全面落实医改政策、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激发基层运行活力、打牢分级诊疗基础”为重点,加大医疗体建设力度,推进“三级协同”服务机制。加强居民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从源头控制疾病发生。深入开展乡村爱国卫生运动。

九、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性供给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责任单位:农林水利委、国土分局、档案局)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责任单位:国土分局)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进一步完善设施农用地政策。

(三)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责任单位:农林水利委、国土分局、财政局)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工作,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2018年在全市率先整体推进 “三变”改革试点。发挥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实农村集体产权权能。深入推进集体林权、水利设施产权等领域改革,做好农村综合改革等工作。

十、汇聚多方力量,强化乡村振兴 人才支撑

(一)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责任单位:农林水利委、人社局、教育体育局、财政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培训机制,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开展农村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村转移劳动者就业质量。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

(二)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责任单位:人社局、教育体育局、组织部、卫计委、农林水利委、工会、妇联、团委)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方式,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建立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推行乡村教师“区聘校管”。加大乡村能工巧匠、种田能手、农技服务人员和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人才培养力度,全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才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农村专业人才队伍。

(三)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责任单位:科技局、人社局、农林水利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打造农业农村领域的众创空间,切实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水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推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和品牌化发展。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培养造就新农民。支持农村产业发展。

十一、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投入保障(责任单位:财政局、金融办、农林水利委)

确保财政投入持续增长,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严格控制未利用地开垦,集中力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参与建设管护。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上市、新三板挂牌和融资。

十二、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一)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责任单位:组织部、编办、农林水利委)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区抓落实、乡村组织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各部门按照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做好协同配合,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切实加强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建设,做好党的农村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工作。

(二)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责任单位:组织部、人社局、农林水利委)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全面提升“三农”干部队伍能力和水平。拓宽区级 “三农”工作部门和乡干部来源渠道。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工作实绩优秀的干部。

(三)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责任单位:经发委、农林水利委、住建交通委、美丽办)制定蚌山区乡村振兴规划和专项实施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根据发展现状和需要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对具备条件的村庄,要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对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要统筹兼顾保护与发展。

(四)营造乡村振兴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宣传部、文广旅游局)凝聚全社会实施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发挥“新乡贤”和先进模范影响力和带动作用。宣传党的乡村振兴方针政策和各地丰富实践,注重文化熏陶,涵育时代新风。

(五)强化乡村振兴责任落实。(责任单位: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落实)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给,做好协同配合。燕山乡党委和政府每年要向区委、区政府报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区直部门单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情况将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建立乡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根据阶段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干部进行表彰。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迎难而上、埋头苦干、开拓进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新的贡献!